“小朋友跟我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牛翠平

  场景

  某幼儿园读经课

  (教室内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桌子周围坐着10名幼儿,每名幼儿面前摆放16开大书一本,1名教师在桌子前领读,2名教师来回走动教幼儿指读。)

  师:(开始大声诵读)《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幼: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幼儿一起跟读,声音杂乱。一名幼儿茫然地看着周围的小朋友;紧靠老师而坐的一名幼儿打算离座去玩,教师及时按压其坐在座位上;一名幼儿一边跟读,一边把读本反复开合;两名幼儿不停地用手在小凳子底下探取东西。)

  5分钟后,座位上的幼儿虽然有的嘴里还在跟读,但大部分心不在焉都开始乱动起来。

  师:(表情生气,声音提高了八度喊道)小朋友跟我读。(另两名教师把正在乱动的幼儿按在座位上。)

  分析

  上述读经场景,是时下儿童读经运动的缩影。读经中的幼儿,不求甚解,只需跟读,“小朋友跟我读”成了幼儿国学教育的六字方针。中国的幼儿要通过诵读来传承文化,中国的家长要牺牲自我来陪读,难怪有人感慨说中国的孩子太累,做中国孩子的父母更累!感慨之余,我们需认真思考“幼儿读经”的现象:

  首先,“小朋友跟我读”是在发展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小朋友跟我读”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索、不需要质疑,这种反复吟诵使幼儿逐渐缺乏思辨和独立精神,只能让幼儿学会机械记忆的方法和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根本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其次,幼儿读经是主动的行为还是被动行为?具有主动性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形成目的意识,为自信心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读经中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按压”,可见不是主动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就根本无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再其次,陪读父母的“好心”是否真的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利益。很多家长选择让幼儿读经,是希望孩子将来能理解这些古代哲人的“经典智慧”,然后成为孩子今后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但令人质疑的是,未来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能否通过不求甚解的背诵来获得?众所周知,“知”与“行”虽然密切联系,但“知”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行”。不通过实践体验,各种行为准则只会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更何况,幼儿将来能否“反刍”还是未知!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教科院学前教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