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山水境界于美育之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角天涯万里心 钟声 燃烧的山谷 蒙山人家 赣水淼淼

  丁宁原,1939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美术系国画专业。现任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治学态度严谨,所培养的一大批学生已经成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骨干人才。曾出版由教育部组编的高级教材之一——《中国画·山水》。

  他应邀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长期讲学,传授中国画技法。中国绘画艺术让俄罗斯学生惊叹不已,在他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中,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俄罗斯师生的喜爱

   ■李新平

  中国画史古来便有“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之说,大凡大艺术家皆有其道。这“道”是由学问供养而成,是通过学问修养而成的一种人生化境,是画家的人格和意境在中国画艺术精神中的展现,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的精神蕴含中的生发、构建和完善。研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宁原的山水画,则使我深深体悟到他那特有的审美精神与古代画论的契合,感悟到他是在力图通过一种绘写“物象”的象征方式来凸显深潜的生命精神和学术意识,领略到清朗舒畅之气中蕴涵的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调和人生意义。

  丁宁原的山水画,首先是一种静态之美。他的画作在外在视觉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严谨的“静态”,山静水净心也静,但这并不排斥静与动的结合,其实他是在完成画幅对静的气氛的诉求后,着力强调在静中暗蕴的一股轻柔脉动。从他的构图中,无论峰峦叠嶂、莽原深谷、小桥流水、村落民居、坡石杂树,总是突出在静态背后的造势,以增强画面气韵生动的效果。以润滋温情的笔墨来表现简明清逸情趣,将外像的静态与内蕴的柔动相糅合,在浓厚自然意趣与墨韵浸润的相参中,深深展现出丁宁原的传统文化情结和笔墨情趣。

  绘画生动的感觉由画面形象的左顾右盼、纵横斜正来决定,并由此而生发出整个画面的凛凛风致和韵味。丁宁原对此十分重视,他的画面看似简单,却始终充满着一种秩序美与宾主呼应的艺术效果,洋溢着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在其画作《运河秋暮》中,近景是几株秋树、一角坡石渔屋,远景一抹天光水影和散落于天边的秋雁,中景之运河波平风静,数只帆船安静地泊于岸边。港湾的宁静之美,水天郊原的宁静之美,给生活于烦扰纷杂社会中的世人营造出一处桃花源般的避世休闲港湾。意境的优雅,笔墨的高古,使人不禁联想到了其画作与倪云林“一河两岸”式典型图式的契合。倪云林在画中往往是前景置坡石茅亭、萧瑟古树,中景留空白以示河道,远景一抹远山,画面平淡天真、空阔恬静,呈现出一种淡泊的文人境界。他的画在平横构图所营造的静感中,显示出一种开阔、宁静和暗含的轻柔律动。他将秋色画成了春天的朝气蓬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丁宁原充分发挥了“虚、空”的美学特质,虚而灵、空而妙,将“知白守黑”、“以虚显实”发挥到极致,使画中物象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艺术是通过“媒介、基本象征物、文化最深的灵魂”这三个层面来完成的。丁宁原山水画中的姿态和精神,由其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构成。其山水画精神特质的表达,是中国画审美感受中那种“以小观大”、“舍形忘意”对文化修养中精神情境的自觉阐释。早年就学于山东范师大学后回校任教的丁宁原,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他与技能型画家的重笔墨、轻修养上有着泾渭之别的分野。他认为只有从技艺方面通过读书和师法传统与自然,通过融汇中西古今的有关学问,方可达到“道”的层面和艺术的至境。他把绘画当作一种人生的修养境界,努力去实现高古的文化底蕴,以“道”的践行来作为自己绘画的最高追求。他画作中荡漾的清逸之气和所展现的优美诗情画意,常常使人联想到晋人那种追求精神远离尘俗的纯正。联想到历史上“晋人之美”的生命情怀与生命形象,他的画有一种空潭写春、古镜照神的画境禅机,有一种文气和诗意。《一角天涯万里心》是其访台湾归来后创作的一幅画作。他将海岛一角突兀在前景,将小船停泊于崖下,让海鸥飞来飞去,突显出了台湾同胞登高望远的思乡之情,特别是那海岛一角,犹如一座活化的望夫石,那海鸥犹如魂牵梦绕的思绪,那几只小船则如整装待发急待归乡的游子。而远处则隐约显现大陆的高楼大厦,山光云影,则更令人心神俱往。他用轻灵滋润的笔墨把从大陆去台湾的老人罗家伦的诗意绘演得淋漓尽致。《云海月夜》表现的是蓬莱仙山近景一角的直矗云天,与万里海空中的一轮明月直接相会,似月仙下凡夜游蓬莱仙境,此等幻化靠手下的笔墨皴擦渲染而成,足可显示出丁宁原的文化底蕴和才情文思。

  丁宁原的山水画具有一种特殊的异域风光之美,这即得益于他早年对西画的研习,又由其以开放的审美眼光看世界所致。他把西画、油画侧重的技法移植到中国画之中,借助凡·高式的激情奔放的笔触、塞尚对形体结构的强调等特点与中国画的心物交融、文韵笔墨相结合,并多次到中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和欧美亚非的异域山川莽原去写生,使其在中西绘画传统中的长期浸淫中,在师法世界各地的大自然中技艺并发,对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其从观照方式到表现技法都产生了根本变化。这既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也是将内心体验转化为独特绘画形式的成功试验。在《钟声》、《鄂尔浑余晖》、《干涸的河谷》、《寒国长夜》等异域画作中,他将中国笔墨与西方绘技相参相融,将俄罗斯、蒙古等地的异域风光绘染的清朗明净、意韵悠然。他以中国画皴法为主加以西方色彩而创作的《美西峡谷》、《消失的部落》、《燃烧的山谷》,则把北美州的奇特风光渲染得惟妙惟肖。这些画作不仅给人带来一种大美的享受,也给中国画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启示。

  2003年,丁宁原出版的由他个人主编撰写、由教育部组编的高级教材《中国画·山水》,通过对山水画特点及历史沿革的分析与对理论和技法的详解,对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还应邀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长期讲学,传授中国画技法。中国绘画艺术让俄罗斯学生惊叹不已,在他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中,其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俄罗斯师生的喜爱,在异域引起轰动。

  (本文相关作品为丁宁原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