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墟上建起最美的校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由海军援建的东汽八一中学。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本报记者 柯进 教育导报记者 李益众

  又到“5月12日”。

  汶川这个名字不可避免地被牵挂。

  当3年前那个黑色的瞬间无情地吞噬一切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3年后的今天,在那片被摧毁的土地上,一股神奇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

  那是拔地而起的学校、厂房、医院……

  那是街市的叫卖声、婴儿的啼哭声和校园传出的读书声……

  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3年时间创造的超越自然的奇迹令人惊叹,更使汶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中国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恢复重建的奇迹。

  走进一座座在废墟上建起的美丽新学校,我们于震撼中感受奇迹发生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

  灾后重建,让学校成为最美、最安全的地方

  走进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琅琅的读书声回响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当晨读的铃声撕破校园的寂静,学生们纷纷走出低矮湿热的帐篷,走进他们的临时教室。校长刘亚春背着手,心情沉重地凝望着长虹培训中心空地上那一大片天蓝色的帐篷……

  这是2008年5月震后的一个清晨,记者在北川中学看到的一幕。

  今天的新北川中学,已从长虹培训中心搬到了安昌镇一个名叫板凳桥的新北川城。201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北川中学,占地15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校园内风景优美,道路宽阔,绿草茵茵,一条人工河穿校而过。灰砖白墙的3层教学楼,朴实厚重,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浓郁的羌族特色。宿舍楼、体育场等设施在偌大的校园内次第排开。一面巨大的“捐赠墙”,记录着所有为这所学校重生伸出过援手的单位和捐赠人姓名……

  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难重建,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陕西汉中,对口援建的所有教育项目全部竣工。

  在甘肃陇南,重建的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新校园,犹如风景图画……

  3年前,大地震波及的50万平方公里川、陕、甘大地,如今,灾区重建学校主体建筑均按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9度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构造处理,教学硬件、软件均大大超过震前水平。今天的地震重灾区,处处都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笑脸绽放在重建校园中。

  截至2011年3月底,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142个汶川地震受灾县需恢复重建的8323所学校,已累计开工8322所,竣工8166所。甘肃陇南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612项,其中竣工3183项。

  这是怎样的力量?这是什么样的奇迹?

  “过去3年,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所以,去参观任何一所新校园,你都能感受到灾区教育的巨变!”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激动地说。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

  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又建立了3000亿元的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6月中旬,全国各地的援建工作组悉数奔赴灾区。勘测、设计、规划人员和各路施工队伍也陆续抵达相应的援建区。自此,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大会战,在川、陕、甘拉开序幕。

  为了使灾区教育尽快恢复常态,3年间,包括教育部在内的38个部门及相关单位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付出了艰辛努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教育部把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建立工作机构,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

  为确保重建规划科学合理,教育部组织的灾区教育重建规划方案编写组先后两度进入灾区,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学校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教育部帮助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了130多项校核指标,对1700多万条数据进行7轮核对。(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