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何以交上“尴尬答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记者近日在武汉武珞路中学、水果湖二小等“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采访,多名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有关京剧的课程内容。

  2008年3月,全国10个省份的部分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这一举措在当时曾引发社会热议。3年过去了,试点学校交上来的“答卷”成绩如何?“京剧进课堂”如何推行?学校、教师又有怎样的反映和体会?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状:试点3年,效果参差不齐

  武汉市东方红小学、第36中学等10所中小学成为湖北首批试点学校。

  “试点学校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武汉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曹文伟坦言,试点项目启动后,相关部门对“京剧进课堂”没有提出新的要求。武汉各试点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有的还在坚持,有的则逐渐淡化,甚至悄然停止。

  2008年,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发起的一项针对武汉市中小学生对戏曲认知度的调查显示,接触过戏曲的学生,喜欢上戏曲课的占77%;没有接触过戏曲的学生,不喜欢上戏曲课的占54%。

  武汉市第36中学音乐教师路璐介绍说,该校是一所单设初中,一、二年级每周有一节音乐课,根据课程计划,每学期只能安排一节课用于讲解京剧知识、教授京剧选段。“这对于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来讲,只是蜻蜓点水。”

  据记者了解,在其他试点省市也有同样的困惑。北京市丰台区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师曾表示:“学校告诉我要在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唱京剧,我自己都不太会,最后借助多媒体完成了教学,学生兴趣也不高,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学校对此也没有硬性规定。”

  虽然部分学校的“京剧进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一部分学校因为不重视、师资缺乏、学生兴趣不高等原因,使“京剧进课堂”成了一句口号。许多教师认为,虽然教育部门有规定,但真正落实必须跨过课时、经费、师资、学生基础几道坎。

  难题:师资匮乏,课时不足

  “师资缺乏是最大的问题。”曹文伟说,武汉10所试点学校除小梅花艺术学校外,几乎都缺京剧教师。

  目前担任“京剧进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各试点学校的音乐教师,由各地组织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武汉市东方红小学校长王干武说,目前学校仅有一名音乐特级教师会唱京剧,只好先在两个班试点。他同样认为,“京剧进课堂”最大的难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虽然让音乐教师参加了相关培训,但毕竟不够专业,而聘请专业京剧演员花费很大”。

  面对各种质疑,“京剧进课堂”这一提案的最初建议者、全国政协委员孙萍不无担忧:“跟音乐不一样,京剧是一门包括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翻的综合艺术,教京剧应该教授京剧综合知识,而不是单一的教几段唱腔。”

  除了师资缺乏外,京剧课的课时也难以保证。据了解,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中。武汉市武珞路小学音乐教师杨慧说,音乐课每学期的课时只够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想再加入京剧内容,就必须调整音乐课结构,把原有的一些教学内容删除,打乱课程计划。(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