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我一生的作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5月4日,记者走进异地重建的桑枣中学,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校园广场,两侧是崭新的教学楼,还有标准的篮球场和足球场。新学校由辽宁省对口援建,2009年5月破土动工,当年12月主体工程便基本完成,2010年1月全体师生正式入驻。

  见证了新学校从规划选址到设计施工的“火箭”速度,叶志平十分感慨:“我做梦都没想到新学校能这么快就建好,还一步到位地把学校硬件条件提前了至少20多年。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根本办不到!”

  步入教学楼,很多到校参观的人都会惊讶于办公室、教室地板的“简陋”——没有地砖,全是水泥地面。“这是我特意让施工方改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生在上面蹦蹦跳跳,还节约了成本。”叶志平说。

  像这样的“叶式”设计,在新建的桑枣中学还有很多:走廊宽阔,“一眼望穿,通透”;楼梯两边增加了40厘米,“为了方便学生疏散”;栏杆全用实心的,“学生娃再顽皮都撞不断”;防盗的铁门换成了木门,“遇上紧急情况一脚就可以踹开”……

  “建学校就是要安全、牢固、实用。”在叶志平看来,学校没必要修得多么豪华,“得让学生很容易熟悉校园环境,遇上紧急情况才能快速撤离。”

  搬进新学校的那天下午,师生们都回家了,叶志平一个人把学校每栋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走了个遍。望着真真切切呈现在眼前的教学楼、学生公寓、运动场,这位老校长不禁笑出了声。

  “谁说农村校就要比县城校差?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学校已连续15年名列全县考核第一,从来没有快慢班,学生入学全部按计算机随机编班,也从不违规补课

  从担任校长起,叶志平心中就一直有个梦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谁说农村学校就一定比县城学校差呢?桑枣中学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1996年至今,桑枣中学每年中考都居全县第一,2008年地震那年,还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成绩。现在,学校已连续15年名列全县考核第一;连续6年全市考核一等奖;连续5年语数外等9门学科平均成绩第一名。

  “在我们学校,从来没有快慢班,学生入学全部按计算机随机编班;学校也从不违规补课。”叶志平骄傲地告诉记者。

  如今,桑枣中学的学生增加到2571人,运动场地、体育设施齐备,叶志平开始考虑在全校推行阳光体育活动。“健康第一,不搞竞技,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达到锻炼体魄、磨炼意志的目的。”他说,这么好的学校,不管好、用好,怎么对得起援建者和所有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

  而如何管好学校,叶志平多年来积累了一整套朴实而生动的“管理经”:校长要尽最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创造发挥才能的空间;校领导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班主任和优秀的教师,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强人能手;校领导必须坚持上主课,同时还要指导一个课外小组;学校的中层干部要和普通教师一样上早晚自习,并带班值周;一个单位应该有核心力量,校领导班子、党员就应该是这样的核心……

  前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桑枣中学一度出现了教师外流的情况。“作为校长,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及时地解决问题。”叶志平决定,把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推上一线,给他们压担子。2004年才从师范毕业的彭建英,到校报到第二天就被委任为毕业班化学教师。学校为她安排了一名高级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彭建英很快进入了角色,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如今已是学校化学教研组的组长,还获得全县化学青年教师赛课特等奖。

  “叶校长非常具有亲和力,跟年轻人走得很近,常常端着碗跟年轻人一起吃饭、聊天。”该校教师林强说。目前,桑枣中学有110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中37名是党员。

  地震后,很多单位开出丰厚的待遇想挖叶志平走,但都被他拒绝。“离开桑枣中学,我就什么都不是!”

  再过两年,叶志平就要退休了。叶志平说:“桑枣中学是我一生的作品。一个人可能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在自己岗位上就要干出业绩。我这一生,是属于我的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