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创新”已被列为影响全球竞争力指数的指标之一。“创新”涉及的指标分别为:创新能力、科研机构质量、校企研究合作、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效用和实用专利。在2010至2011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总排名是第27位,“创新”排名是第26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增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最近,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胡总书记对高校科学研究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新要求。目前,如何理解和实现协同创新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实现协同创新需要转变观念。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范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其职能,科学研究走进大学,科技创新成为大学新的使命。当前,世界科技正处在从前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转变的发展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这种转变,并处在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上。从研究范式来判断,我国目前仍主要在前科学时代运行,这就决定了我们科技发展模式要尽快向适应大科学时代的模式转变。胡总书记这次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以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学校要依据大科学的要求,创造适应大科学的观念。

  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我国科研系统主要由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三大部门构成。这三个科研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协同创新正是破解这个困局,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高校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要走协同创新的路子。通过协同创新,使现有的科研子系统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共享资源、整合资源,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单一的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科研需求,也无法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众所周知,世界科技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即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也有人将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称为前科学时代,而把现代科学称为大科学时代。前者是以时间为序进行划分的,而后者是以研究方式为划分标准的。在前科学时代,研究方式通常表现为个体研究,但是到了现代科学时代,研究方式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联合攻关研究。

  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合作。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中,“不合作就死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既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的合作,也需要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需要与企业的合作。合作,就是要转变迄今为止还在起作用的“个体研究单兵作战”的方式,大力倡导“联合攻关兵团作战”的新观念。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既包括学者的“闲逸好奇”,也包括社会的需求,尤其是经济领域的需求,正在成为科学研究新的驱动力。

  实现协同创新的方式是推进跨学科研究。当今的许多重大科学研究,几乎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展开,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把跨学科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渗透到大学的全部活动当中。协同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在跨学科的项目上,只有找到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才具备了协同的基础。只有跨学科,协同创新才具有实质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国的大多数高等学校,几乎都是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完全具备了跨学科的条件。

  要实现协同创新,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和落实。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要实施团队联合攻关研究,需要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变。要转变长期形成的旧观念,必须要有体现新观念的制度政策,而且这些制度政策还必须能够配套并予以落实。观念更新不易,相关政策的配套和落实更难。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能成为空谈。比如,在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仍在实行只有主持课题才算数,科研成果重视论著轻视应用,成果署名只有第一作者才有效的管理政策。这种管理政策的简单化,不仅不科学,而且挫伤了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合作研究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科研的联合攻关。高校内部自身都无法做到协同,更谈不上与外部的协同了。

  协同创新是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协同创新方面率先走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