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三年打赢教育“翻身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7-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距离秋季新生报名还早,陕西杨凌高新第二小学门卫陈师傅已“接待”了几拨前来问询的家长。得益于杨凌示范区教育局的新政策,这所原来教学质量差、生源不断萎缩的村小,不到两年就变成了家长眼里的“香饽饽”。55岁的陈师傅义务做起了“咨询员”。

    高新第二小学的变化,如今在杨凌城乡屡见不鲜。杨凌,正进行着一场追赶超越的教育实践,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教育要知耻而后勇”写进地方政府报告

    2013年,是杨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低谷期的杨凌教育再遇尴尬。全区高考二本上线率居全省倒数第二;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先期督导后,陕西省“双高双普”(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组专家提出的问题条条尖锐:办学条件差、内涵发展谈不上。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杨凌驻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展示窗口。但长期低位徘徊的教育质量与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群众不满情绪日增,区人大代表提案连年指向教育质量。

    “教育要知耻而后勇”,这个触目灼心的字句,2013年出现在杨凌示范区和所辖杨陵区两级政府报告中。一场卧薪尝胆的教育翻身硬仗在杨凌打响。

    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半年内,杨凌中小学校土操场全部改造完毕;一年内,所有学校D级危房全部拆除,C级危房改建加固,多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完成。一年多时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标准,数字网、校园网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自2015年起,杨凌每年再单列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教育软实力提升,2015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2.5亿元。

    “促城强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做完功课,高新第二小学学生胡心婷趴在电脑前,为综合实践课作准备,这门曾经乏味的“副科”如今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变化从2014年秋学校被优质民办校高新小学接管开始。“两所学校管理、师资、待遇、考核全部统一。教师工资和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部分由教育局埋单,相当于每年花30多万元办一所优质校。”杨凌示范区教育局局长张少文说。杨凌在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用同样方法实现了优质校的成功“复制”。

    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发展趋势,杨凌统一规划校园网点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增加城区学位2000余个,在五泉镇和揉谷镇试点建成两个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和乡村少年宫,办学条件超过城区学校。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要促城强农,齐头并进整体发展。”杨陵区教育局局长尹卓说。

    “这么好的幼儿园,以前在大城市才能看到,没想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高新第二幼儿园的开园让永安村村民们喜出望外。幼儿园占地2700平方米,仅设施设备就投入200多万元,师资配备、管理等完全按省级示范园标准。像这样的家门口优质园,目前杨凌增加到10所。

    “这是我们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杆。”张少文说,教育要不断满足群众的新需求,城镇化让村落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要避免低层次低水平建设,把优质教育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特色教育培养有用人才

    “专业教师就是不一样!合唱团刚组建一个多月,学生已经唱得有模有样了。”看着学生在老师辅导下认真练习,杨凌第三中学校长马新创喜滋滋地说,自从区上成立了体音美教学中心,他再也不为缺体音美专业教师发愁了,“这些教师由中心统一管理,走教代课,学校管理简单,还省经费。”

    2015年,杨凌整合全区体音美教师,同时向社会选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成立体音美教学中心,解决了薄弱学科师资紧缺问题。通过上好体音美课程带动学校特色活动发展,成为杨凌中小学校的新思路。丰富多样的特色项目在杨凌中小学校迅速普及。高新第二小学的武术项目走进课堂、课间操,成为全员参与的活动。第四初级中学的锣鼓艺术社团,一年内由50人发展为200人的规模。

    “学校有基础有积极性,学生有兴趣,我们就支持,每个项目给10—20万元,经过两三年培育就能发展为特色项目,这钱花得值!”张少文说,教育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必须走出唯高分论的误区,发展各种特色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和成长成才的机会。

    如今,杨凌已确立“一体两翼四中心”的教育体系,即以内涵发展为主体,以智慧教育和特色发展为两翼,组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体音美教学中心、教师资源管理中心和第三方教育评价中心。杨凌的教育蓝图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