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进名校还要迈大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9-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名校梦,是高等教育发展现阶段的重要政策调适,毫无疑问值得肯定,这种政策实施也能让大学更加开放多元,增进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

    据报道,9月刚开学,有媒体记者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获悉,今年有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最高学府,两所高校在招生中为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提供了更多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

    让更多农村孩子进名校,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地方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等,让更多孩子圆梦名校。据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地方和高校3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名,较2015年增长2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改善农村孩子入学机会的政策倾斜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说,国家扶持农村教育的制度善意、政策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有一些人认为,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对城市学生不公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够均衡的问题。而且,享受政策优惠的农村学生,是不是真的“弱势群体孩子”,都提出质疑。笔者以为,这完全是对政策的曲解,没能看到教育公平的真义,甚至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偏见。

    不可否认的是,城镇化进程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进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了新时期教育制度设计的重要诉求。

    以笔者看来,任何政策出台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当前对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享受城市教育,能够走出大山,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表征。高校从招生计划中单设一定名额扶持农村教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结果的公平。美国学者罗尔斯在其代表作《正义论》中就提出,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应该把维护自由平等的视线,放在社会“最不利群体”上,并作为思考问题的立场和原则。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对农村教育的补偿机制恰恰说明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通过的“平权法案”,让更多的少数群体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入学机会。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内的世界名校也给予少数群体、农村学子更多的就学机会。虽然也有人提出“逆向歧视”的说法,但从大学文化多元发展的角度,从改变更多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说,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值得肯定。

    当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的均衡问题,有助于更多的农村孩子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这是一种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和贫困专项计划的实施,应该说是并行不悖的关系。

    此外,高校招收的农村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孩子”之疑问,主要是对政策执行效度的一个考虑。从专项计划实施的过程来看,在操作层面要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真正让更多农村学生获益。

    总之,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名校梦,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调适,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样一种政策实施,能够让大学更加开放多元,增进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这也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