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里赏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夜静谧,月如水,我抬头望月,将盈盈中秋月光掬于手中,身边唧唧秋虫,咬碎一地月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咏中秋诗中,我喜欢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月光如水照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月下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渐渐安静下来,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这浓浓的思念会落到谁家呢?思念的忧伤如深深的夜色,漫过心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因各自事务缠身,五年都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思愁涌上心头,才有了这首词。此词一出,其余的词就暗淡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的月亮,扑面而来的是宏大意境,高远辽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月亮可赏亦可玩,唐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中的嫦娥更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在中秋里和诗人逗趣。而李商隐的嫦娥则染上悲壮色彩,给中秋笼上一层凄清:“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个温暖,一个凄艳。

    银色,月圆,嫦娥玉兔临飞天。爱恋,忆怀,中秋望月独伤怀。“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夜静谧,月明亮,离愁如丝,月圆人不圆。“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屈大均《吹笛》)那一轮圆月,永远成了团圆、相思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