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何时回归学习本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漏斗模型

    目前,在线教育处于粗放的规模放量经营时代,还没有推进大幅提升教育的品质。在线教育应该回归学习本原,而不是成为扼杀思维活力的应试教育的“帮凶”。

    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是“有趣”而“美丽”的

    有人认为:“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学习充满了压力,更谈不上美感。”然而,笔者却认为:“学习是人类生而具有的天性,而传统教育扼杀了人类学习的天性,好像厌恶学习反而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其实,学习是人类的天性,自人出生以后,对世界就充满了好奇。笔者小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是典型的“书呆子”。对笔者影响最大、至今仍然无法磨灭的是小学时代偶然看到的科幻文学作品,如《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激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在内心种下了爱学习的种子。

    对知识和世界的渴求,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因为学习本身可以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可以从学习本身得到快乐。然而进入中学以后,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被反复的应试教育所扼杀,无休止的低效的考试取而代之。

    那么,学习可以有美感吗?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学习是枯燥、无趣的,比如许多人不爱学语文,觉得抽象的文字枯燥、乏味、无趣。其实不然,在笔者高中时,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李白著名的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后,都为作者惊人的联想和气势磅礴的诗句所感染,情不自禁背诵起来,直到回到宿舍仍然相互吟诵。这是笔者在高中时代为数不多的产生“心流(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定义的一种将心理活动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体验的学习。

    在线教育回归学习本原,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英语中“educate”中的“duc”的意思是“引导”出学习者内心的潜质,“点燃内心的火焰”是学习的本原。

    学习可以是非常有趣的,也是可以有强烈的美感,纵然有极大的个体体验差异和个性选择倾向。现在流行的在线教育要么是直播,要么是双师、在线一对一,以“提分”为根本目的的“精致的功利主义”,没有人关注科技带来的学习本身的乐趣和美感体验。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还原学习本身的乐趣与美感?笔者提出了一个“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漏斗模型”(如图所示)。根据这个模型,学习信息和体验是一个类似水流通过漏斗中的过程,学生获取的信息在这个过程迅速衰减。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中的关键就是第3层——学习体验,学习体验就是产生和维持“心流”的产物。为了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必须在第2层——内容传播与授递层上,通过优秀的学习元素(如图片、声音、文字、音频、视频、富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现有的网络课程在产生心流(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心理活动)上的设计太少,如画面枯燥、无味,教师的讲解没有激情等。

    让学习产生乐趣,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图文内容等,尽量营造感同身受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产生对学习结果最大影响的“心流”体验。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开发者不仅需要精通学科知识,也要精通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的心理学。当下开发的各类在线课程,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再加上学习者自身的坚持性差,因此学习付费率低和完成率低是必然的。

    此外,要使学习产生美感,就必须从画面表现、声音、动画、背景音乐等各方面入手。举例来说,在讲李白的诗时,如能引用充满感情的朗读配音,再配以高古的人物画、书法作为视觉效果,那么课程的感染力就会产生。大量高品质课程,会对学生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会提高。

    我们现有的教育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灌输”,压倒了启发引导式的教育。以“优质学习资源”来“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急功近利的产业泡沫之下,优秀的产品总是凤毛麟角,希望能够有更多真正启迪学生智慧的优秀教育资源喷涌而出。

    (作者吕森林,系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