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教科书去“撒野”
兰州大学观云楼前,静静地矗立着一块国内罕见的祁连山冰川擦痕石,上面镌刻着我国著名地学家李吉均院士的一句座右铭:“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
该校自然地理基地班的学生何悦珍藏着与这块冰川擦痕石的合影,她说:“我仿佛又一次触摸到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当初野外考察课的经历仍历历在目。”
掬土壤而辨类型
何悦口中的野外课程,正是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乃昂教授主讲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课程。每年,王乃昂教授团队都会带着学生踏冰川、跨沙漠,开展一系列野外考察。
王乃昂认为:“课堂学习是对模式化概念的学习,往往流于被动接受,野外考察则是对知识概念的运用。”参加了2014年校际联合实习的2012级地理学基地班学生张律吕深有感触:“在进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时就遇到了很多曾在教科书中出现,却是第一次亲手触摸的土壤类型,对土壤分类和判定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自然地理学》教材的主编之一,王乃昂依然认为大自然才是真正无法穷尽的教材。参加2012年甘肃冶力关考察的学生牛文蕾,在捧起自己挖出的石炭系生物化石时不禁感慨:“课堂上学习的化石样本都比较理想化,在野外复杂环境中看到化石,让我们对其成因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地理学的魅力就在于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发现,对野外考察非同寻常的迷恋是地理学研究者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从2006年起,该校资源环境学院根据教学内容每年都会固定举办多次野外实习,从专业课实习、校际联合实习和专题实习三个不同层面推进。
观地貌而知风向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及冰川等交错分布,这为兰大学生野外实习搭建了天然课堂。2013年,王乃昂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李卓仑也开始第一次带队校际联合实习,对中川古沙丘、马雅雪山古冰川、张掖红层地貌等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考察。
如今在李卓仑的实验室里还能看到GPS、罗盘、化学试剂、各类测量设备整齐放置,这时不时地提醒着他朝着上好野外实习课努力。
“在考察古沙丘地貌时,我会和学生利用手持GPS测出经纬度范围,再用罗盘测量出沙丘倾向,并通过计算从而复原当时的盛行风向。”李卓仑介绍,这种基于先进工具的实地测量,再使用课堂上教授的公式进行计算,即便是要测得吹醒“离离原上草”的春风方向也是易如反掌。
2014年到兰大参加野外考察的中山大学马玲在给王乃昂老师的邮件中说:本以为兰大的野外实习也是跟着车子观光,后来才发现不管是挖剖面拉样方还是做记录都需要亲力亲为,这次实习中我收获颇多。
亲考察而深研究
随着对野外教学的不断深入,王乃昂教授将之形成一个教学体系,命名为“发现计划”,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发现”能力。王乃昂认为,地理学的精髓在于发现,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发现人才。
出于对年代学和古气候重建这两者关系的好奇,大三的时候何悦就申请了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开展阿拉善高原现代化生物壳体种属及年代学意义的研究。其间,何悦跟随资源环境学院“发现计划”教学团队,多次参与阿拉善高原的实地考察。
在野外考察、采取样本、实验研究和后期分析的基础上,何悦从最初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去研究,到一步步阅读中外文献,带着问题找老师去探讨,逐步迈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虽然野外考察的过程很艰辛,但一些小发现都是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表征,鼓舞着他们未来在这个领域潜心耕耘。”王乃昂说。
如今,王乃昂教授倡导的“发现计划”野外考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野外考察“朋友圈”涵盖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山大学等境内外30多所大学,形成了以服务师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和两岸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等品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