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2017政府工作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

接过基础研究的接力棒

    我特别高兴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今年我的提案正是要呼吁国家继续加强基础研究。20多年前的两会上,老一辈政协委员、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提案,促使政府制定了“973”计划,为国家这些年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年来,尽管基础研究谁都说好,谁都说重要,但是由于人们看不到眼前的成效,它又不能变成直观的GDP,所以在执行的时候,尤其是在真正需要经费支持的时候往往就被忽略了。我们要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继续为加强基础研究而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

让贫困地区学生有更多读重点大学的机会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教育这几年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在原来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果。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特别强调贫困地区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要增加10%。今年的报告显示,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多读大学的平等机会。总理曾经指出,教育可以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这个号召得到了教育部、各省、各重点高校的支持,包括我们学校也在保证发达地区原有招生计划不降的同时,扩大了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应有所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风很务实,不像一般的官样文章,更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创新思路和改革措施。我跟其他代表一样,很有共鸣感,感觉像总理代表国务院跟代表们聊老百姓身边的难事,一起来想办法。

    我觉得,政府工作报告里还是有几点可以表述得更充分些。比如报告中提到,要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那么对教育来说,应该由政府兜底,但不能包办代替、故步自封,尽管义务教育阶段是公益的,但不能回避老百姓的个性化需求。这次民办教育修法是很好的契机,应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研究应对分类管理之后配套的政策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

加大山区基础教育投入力度

    一流的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迈向“双一流”的基础。数据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连续多年超过4%,其中,70%以上的经费投向了基础教育,但是基础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乡村教育问题,是不是给钱就办好了?肯定不是。建议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先将山区基础教育体系研究透,再精准地进行投入。要加大补贴力度,稳住山村教师队伍,尽可能高地给他们补贴,以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学校当教师。要落实建档立卡,实现精准教育扶贫,减轻困难学生上学经济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个措施很及时,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凸显出来。空间建起来了,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谁来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如今面临严重紧缺。

    解决师资难,我建议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由政府牵头,企业、行业、高校联合制定专门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创业导师的聘任条件、报酬形式、绩效评价、动态调整、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程序等具体事宜,力求全方位、体系化地发挥创新创业导师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师超:

国家给了政策,民族地区要有主动性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代表,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心里感觉非常振奋。我觉得有了政策,民族地区要有主动性。要积极学习理解国家政策,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中找到民族地区发展的定位和优势。再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等教育“双一流”的建设问题,那么民族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怎么做?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高考改革要稳妥慎重推进

    今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就要“落地”了,相关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2020年左右,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都要“落地”。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时间又很紧迫,任务也很艰巨。从全国来看,招考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各地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多做一些调研,一定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推出适宜的高考改革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

制造装备业要与先进国家“对表”

    “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切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于“形”,而在于“神”——质量,我们的差距在于性能可靠性差,其原因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与企业的研究相脱节,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跟不上,短期内中小企业无法改变。我建议,国家应该依托大的科技平台,加强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开展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通过服务实现技术研究与产品的对接,对表先进国家的质量标准,提高制造装备业的水准,以保障实现《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