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校长的生本教育情怀
陕西省榆林华栋中学,是创建于1999年的一所完全民办中学。十八年来,在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变迁中,一届又一届被其他学校拒之门外的“学困生”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华栋中学也从建校初期的“租赁办学、三迁校址”发展成一所环境优雅、设施齐备、多网合一的新型现代化学校。近几年,来华栋中学参观取经的省内外教育界同仁络绎不绝,人们好奇于是什么“灵丹妙药”让这所生源极差的民办学校竟然能连续几年高中考成绩在榆林市名列前茅?人们惊叹于这所个性鲜明、课改领先、活力四射的学校,他的“领头羊”李锦成竟然是一位60多岁、初中文化、农民出身“草根”校长!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好奇心,走近华栋中学。
穷则思变,不改革死路一条
作为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民办学校,它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差。面对这样的生源,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行不通,李校长经常用陕北话风趣地说:像你们这样教,把我们的娃娃从“半憨汉”教成个“全憨汉”了!李校长用他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他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扎根学情,尊重差异。在学校发展步履维艰、生死存亡之际,为了探寻学校发展的出路,李校长带领华栋中学的领导、老师、学生,从2008年开始四处取经,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令人耳目一新,跃跃欲试。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成功企业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经常说:不改革死路一条,不切实际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他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了“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的大讨论、大辩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要改革,但必须从华栋中学的实际出发,走一条符合华栋校情、学情的特色办学之路。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探究—完善,华栋中学的“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小组互动,作业检测”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终于浮出水面。
扎根学情,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四位一体”教学法,每一节课都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合适的呢?李校长形象地说:教育是鞋,学生是脚,要想跑的快,必须鞋合脚!专家认为,学生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他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背景),另一方面取决于老师设定的发展区间是否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生本目标)。虽然用语不同,说明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所以,给学生适合的教育,绝不是一句空话,为了落实这个理念,华栋中学的领导老师们进行的大量的不间断的调查学情、了解学情的工作。他们通过课上的检测提问、课下的跟踪辅导、每天第八节课的集体备课、包组到人的成长导师制、学校定期举行“学情会商”研讨会,加深对学情的了解,从而做到教学过程“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了解了学情只是第一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必须熟练运用教材、合理设定一节课的容量、难度。面对华栋中学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老师们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高一阶段各科都自编了以实现高初中知识合理衔接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几乎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回顾初中的知识。这样的安排看上去耽误了时间,殊不知,“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校都会要求老师们充分研讨,精心设计,“常年赛课”是华栋中学常年坚持的最有效的教研活动,每节赛课之后的评课环节,老师们都会对这节课的目标设定、容量、难度、是否符合本班学情实际,给出极中肯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精讲多动,向45分钟要效率
“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要求老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独角戏的主角,转变成导演,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听变成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成为课堂的主体;他要求老师们对学生足够的信任,敢于放手发动学生;他要求学生从不想表现、不敢表现、懒于表现,变得积极主动,快乐参与;他要求老师们要认真打磨课堂细节,惜时如金、惜字如金,只有老师的“退”,才能换来学生的“进”。
华栋中学从08年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9年来从没有间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常年赛课。学校确定语、数、外、文综、理综五个大组为课改组,赛课由组长组织、校领导督导、教师人人参加,每节课的最后15分钟为评课时间,大家畅所欲言,中肯评价,敢于挑毛病,关于一节课的好坏,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评价标准:不看老师讲的好与坏,只看学生学的是否紧张高效;不看教学任务完成的多与少,只看学生会不会。这样的评价标准,帮助老师从自我表现的误区中走出来,从重任务轻效果的误区中走出来。
少吃多餐,小步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位数学老师说的好:学生对你的学科是否感兴趣,是由他能不能学会决定的。是的,很多的“学困生”出现厌学、弃学、甚至出现课堂上各种违纪行为,究其原由,是因为在课堂上“学不会”而一次一次地丧失信心,他们不能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总是以“打酱油”的身份出现,久而久之,他们就掉队了。
“多则惑,少则得”,面对华栋中学的生源实际,针对不少教师“对教学目标设定过大过全,教学训练题过多过难,教学效果求大求高,而实际效果却模糊杂乱”的现状,李校长大胆提出了“少吃多餐”的小步子教学思路,也就是:教学目标小尺寸,教学训练小卷子,教学效果小幅度,注重稳步、注重反馈、注重成功。小步子教学思想特别注重将较大较难的目标分解为若干较小较容易的目标,迈小步、不停步、积大步。这项改革,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实现“优等生、学困生”和谐共进
“四位一体”教学法注重关注“学困生”,他们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华栋中学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不抱希望的“学困生”送入大学的殿堂,打造了“低进高出”的教育品牌。但是,有人开始质疑,我们这种“从关注学困生入手”的教学模式,会不会使优等生“吃不饱”?对此,农民出身的李校长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教育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千人一方,教育者所面对的是无数个性不同的鲜活的生命,要给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他提出“喷灌”甚至“滴灌”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实际中,就是华栋中学的分层教学思路。
导学案是华栋课堂更有效的抓手,导学案上问题的设置,都根据难度系数标注了“★”号,难度越大,“★”号越多,最难的标到“★★★”,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分配不同层级的问题,实现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当然,如果特优生还是吃不饱,他们还提出了“同等难度高要求”的思想,要求“学优生”从知识掌握的“熟、快、准、活”上下工夫。
小组互动也是实现“学优生、学困生”和谐共进的有效手段。学习小组成员是根据成绩合理搭配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优生”就成了“小老师”“火车头”,小组捆绑评价制度,使小组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甚至,“小老师”对“学困生”的帮扶作用超越了老师,因为他们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习惯的语气和语言,把问题讲解清楚,“学困生”不好意思问老师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顺利解决。对于“学优生”而言,用心的讲一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大大高于自己背诵几遍,同时通过当“小老师”提升起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是无价之宝!
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如今在很多学校,甚至是名牌重点中学都以抢夺优质生源为竞争手段的形势下,华栋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能够蹲下身子,不歧视、不放弃“学困生”,面对现有生源,探索出一条“低进优出”的特色办学之路,实在令人敬佩!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他们的小组互动、“兵教兵”、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校园小记者、华栋月报小编辑、校长助理以及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真正的锻炼了学生胆量与表达能力、树立了自信、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华栋的生本教育让迷茫于人生岔路口上的孩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发掘了自身的潜能,走上了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幸福的星光大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榆林华栋中学在灿若繁星的各类学校的群体中,你也许会忽视她的存在,但是,当你走近她,你会被她的“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尊重生命、关注成长”的办学理念所折服;当你走近她,你会被李锦成校长的憨厚大气、敢想敢干、以生为本、爱生如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这就是一个“草根”校长”的生本教育情怀!
(刘建坤 司克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