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幼儿升班后的担心情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三只小猪》戏剧表演中认识新伙伴 李媛媛 摄

    案例一:乐乐本是一个适应性很好的幼儿,刚升入中班时,一切都表现得很好,但是三天之后,突然开始抽泣,对谁都爱答不理,独自“埋头抽泣着工作”,仿佛把自己关了起来。

    案例二:可可是一个性格很沉闷的男孩,从升班开始就很少讲话,也不会跟老师要求什么,如果自己犯错误了,要不就闷哭,要不就大喊:“我要打针,打针。”

    幼儿园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起始阶段,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伴交往,容易出现诸多不适应情况。但对于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说,小班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对幼儿园的大环境都已经熟悉,在升班后的不适应,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刚入园时那种外显问题,更多地转换为内潜问题——沉闷、焦虑、不自信、拒绝参与、闷哭等情况,这些棘手的问题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问题——幼儿升班后不适应,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过一年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幼儿知道到了新环境后大哭大闹、找妈妈是“不勇敢的行为”,但是面对新的活动室、新的教师,幼儿又感觉很不安,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乐乐知道幼儿园的环境是安全的,因此他不担心新环境的问题,但是他渴望得到新老师、新伙伴对自己更多的认可与接受,这种渴望越强烈,乐乐的负面情绪也就越强烈,由于幼儿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才渐渐地把情绪外显出来。

    可可一直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对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其他幼儿来说更加强烈,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可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得比较弱,在小班的生活学习经验中得知如果“生病、打针”就可以回家,回到姥姥姥爷身边,可以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爱,所以才会哭着要求“打针”,想借此离开不熟悉的环境,他的情绪表达也更负面、更消极。

    总结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幼儿已经知道了“不打扰别人的规则”,但升班后的个人情绪问题具有隐藏性、延时性和自我发展负面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自信、消极情绪、焦虑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危害。

    策略——做好前期准备,教师要掌握教育主动权

    在清楚了幼儿升入中班后可能会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后,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离不开幼儿教师详尽的前期准备工作。

    进班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度过升班的适应期,在幼儿进入新班级之前,首先,教师要提前布置好温馨的教室环境,并尽可能提前跟小班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性情以及基本生活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一个幼儿的名字,这会给幼儿一种被认可、被关注的积极情感,能帮助幼儿尽快赶跑坏情绪。不仅如此,在幼儿升入中班后的适应阶段中,教师不宜对幼儿要求过多,而应以微笑和热情迎接、关爱每一个幼儿,先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幼儿切身感受到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家,慢慢消除他们对新教师、新环境的担心和恐惧。

    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等。游戏的趣味性、活动性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新环境等问题,让幼儿在动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其不适应性问题。

    比如,案例中的乐乐想要老师和同伴多注意自己,那么老师可以在他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后,从他喜好画画和折纸入手,教给他折纸的方法和技巧,转移他的注意力,与老师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

    加强家园联系,重视第一次家长会。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联系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教师在家长会上要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与家长达成共识,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家庭的环境和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期待。教师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及时向家长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必要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范例,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做法。只有家园联动、同步实施教育策略,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中班的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在这个升班的阶段中,如果教师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玩耍,长期下去,幼儿的坏情绪会更加严重,教师也将无从着手改变情况。(作者:李媛媛,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