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需要多管齐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用心、细致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毫不客气地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可谓精通“三十六计”。下面从一个案例说起。

    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我班学生张某,聪明,性格倔强,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高一时受当下一些流行小说的负面影响,逐渐滋生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情绪,认为它扼杀了有个性的人才。自己说最崇拜的人是韩寒。上课时,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听的就看小说,总成绩直线下降。进入高二以来,因为学习任务加重,成绩又不尽如人意,思想就越来越偏激。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对他个性的压制,以致与老师、家长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上课似听非听,作业时做时不做,时常迟到,甚至对老师说“不想上学了,想像韩寒一样,做个赛车手”。

    作为学生的专属心理咨询师,我首先看到的是学生的情绪。高中阶段,是人的情绪充分发展的时期,高中生的情绪世界,早已不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虽然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驾驭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浪潮依然时起时落,没有摆脱两极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我首先要处理的是学生的情绪,当我们两个单独在一起时,我让他说,尽情地说,我只是倾听。他说:“我内心真的很痛苦,老师、家长都在逼我学习,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韩寒六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照样成功了吗?上课时,我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课后与同学玩乐已成为支撑我上学的主要动力。”我小心地回应,让学生感到他是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的,他的抵触情绪稍稍降温了。当然,要彻底地处理他的情绪,还要改变他的认知,因为他的不良情绪来自于他的思想认识。

    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看到学生的思想认识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读书无用论。为此,班会上组织了一场关于“读书有用与无用”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是读书有用,反方观点是读书无用。在我的督促下,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引经据典,思想的火花频频闪现,很多学生表述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延伸了我们的生命”“读书,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悄悄地观察张同学,慢慢地,他看上去有点羞愧,默默地低下了头。

    我看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加上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成绩,张同学感觉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失去了心理平衡。豆蔻年华,正是梦想开花的季节,心中总是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现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是有些残酷的。很多学生一旦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较大,便会对自己、对环境、对学习心生怀疑,变得悲观失望。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知中,容易出现主观、片面、矛盾等倾向,因而容易出现美化理想、苛责现实的心理特点,心理上也常会因此体验到困惑、苦闷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对此教师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喜欢并努力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和家长沟通后,达成共识: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他,他只看到了名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及社会的残酷;再加上他这种倔强的性格,不吃点苦,恐怕很难改变自己。最后我们决定:第一,暂时满足他的要求,让他自己去找工作;第二,家长跟亲朋好友讲好,若张某去他们处找工作,要他拿出高中毕业文凭来;第三,这期间,不再逼他,给他时间、空间自己去想、去做。

    一个月后,有学生说在学校附近看到张某了,一副很郁闷的样子。我没有主动去见他。几天后,他背着书包,终于走进了办公室,要求复学。我心中一喜,不过考虑到他的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再看看他复学的决心有多大,便严肃地告诉他:学校不是任他随意进出的,不能想走就走,想来就来。如果回来需与家长和我立下军令状,约法三章:一、不再在课堂上读思想偏激的小说;二、尽快弥补学科知识,期末考试各科达到优秀水平;三、写一份深刻的思想认识,反省自己出现的问题,以上三条如做不到自动退学。签下军令状后,他回到了熟悉的教室。

    从他交给我的一篇思想汇报中,我们看到了他心灵的震动:“退学后,我踌躇满志,我想象着自己成功的样子。既然与学校、家长都闹翻了,就不能再依靠家里了。我必须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最好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出去找,但是待遇不错的工作基本门槛是高中毕业,否则只能去做苦力。几天下来,一无所获。劳累加失望使我病倒了,输了几天液,我当初的那种热情也开始消退了。几天下来,劳累加上内心的煎熬,我失眠了,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反复思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决心要改正。我终于认识到,我舍本逐末,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最适宜学习的时刻,却做出了如此愚蠢、幼稚可笑的行为……至此我已深深忏悔。对于老师、家长,我无以回报,只有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这个事例说明,将改变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肯定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师只需耐心等待。(作者:王善友,单位:山东省济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