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成人文教育课
历史课,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赵利剑是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历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赵利剑一开始也很模糊,只是觉得自己爱学、爱教历史。他也曾以为,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历史教育的真谛。但十多年前北京市的一节研究课,令他有了新的思考。
当时的课题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那时的赵利剑,工作刚第七年,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偏偏从小就是“二战迷”,对德国法西斯上台这段历史,自觉非常“拿手”,手头积累的材料也很丰富。
试讲,赵利剑很满意。“我所使用的材料不可谓不经典,整节课的逻辑性不可谓不强,对很多问题的分析不可谓不深刻,学生的活动不可谓不充分”,但当他志得意满走下讲台期待评课一片赞扬声时,前来听课的几位老师却一片沉默。现实与赵利剑的感觉之间反差如此巨大,他甚至不清楚,这节课到底哪里讲“砸”了。
课后分析时,教研部的张老师问他:“你在这节课中,想要告诉学生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深深地印入了赵利剑的脑海,以至于十多年后,提问者的语气和表情,都历历在目。这个问题,成为他日后每堂课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在这节课中,想要告诉学生些什么呢?”
在赵利剑的著作《历史:一堂人文课》中,开篇便记述了这件事。他终于明白当年那节公开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对历史教学本质问题缺乏思考。赵利剑写道:“张老师的问题矫正了我的偏差,使我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性的价值观念。”
“学生上历史课,是为了成为历史学家吗?是为了记住繁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吗?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把那些历史事件忘记了,照样能幸福生活啊!当学生把中学学的历史课都忘记了,如果历史课还能给他留下一点东西,那可能就是历史学科对他产生的长久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人文素养,是对生命的关爱——关爱别人以及自己的生命。”
热点新闻事件第一时间进课堂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联航175号航班撞入纽约世贸中心大楼,造成近三千人死亡。赵利剑第一时间关注了新闻,但令他惊愕的是国人的表现——“很多人处于节日般的兴奋与喜悦中,或眉飞色舞地描述事件的细节,或扬眉吐气地宣告美国霸权的终结,或意气风发地赞扬肇事者是反对美国霸权的英雄”。这让赵利剑很是不解,生命的殒落多么令人惋惜,鼓掌叫好的人,在学校都学了什么?
“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第一节就是历史课,按照正常的进度赵利剑应该讲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他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在课上,更希望他讲讲昨天发生的那一幕。这时候如果按原定计划讲也不是不可以,但学生肯定不爱听,它不是学生的关注点。他对学生说:“我可以讲,但有个提议,让我们共同为昨天事件中的罹难者默哀一分钟。”默哀时,赵利剑看到每一个学生都“低垂头颅,表情肃穆”,这让其倍感欣慰。后来,一整节课,赵利剑都在谈自己对“9·11事件”的看法,一点“正课”没讲。
学生们对此有什么反应呢?一个学生在后续的作文中写道:
“在谈到对‘9·11’恐怖事件的看法时,赵老师说:那些社会上的欢呼声是幼稚的,是一种人性的泯灭。试想其中若有他们自己的家人,又当何以处之?听了老师一席话,我心中充满了内疚和自责,因为我也曾欢呼过。我不禁自问:‘你的理智与良知在哪儿?’赵老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凡事要理智,切莫做癫狂柳絮、轻薄桃花!”
这种调整原定教学计划的情况,在赵利剑的课堂并不罕见。2014年苏格兰公投,当天中午公投结果公布,下午上课时,学生就问“苏格兰公投是怎么回事啊?”尽管这是一堂高三的课,赵利剑仍然跟学生聊了一节课:我怎么看苏格兰公投。
“人文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贴标签,需得借助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逐渐渗透。热点事件往往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好素材,趁热打铁,课堂的影响事半功倍。”
人文教育:“道”胜于“术”
历史课上,怎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呢?
赵利剑认为关键不在教法而在于教学内容。在他看来,教法属于“术”的范畴,而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希望在课堂上渗透的理念、价值观或素养是什么,这属于“道”的范畴。
“道”需要适合的“术”帮助实现。如果一个老师照本宣科,那很可能是这位教师自身对问题认识不清,并非教法的问题。“教师除了课本上的东西,总要知道些别的才好。”
遇到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赵利剑仍然秉承“道”胜于“术”的理念。赵利剑认为,教材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只是一种观点,肯定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在学术界不是主流观点。
“给学生提供与教材不一致的观点,关键是把为什么得出这个观点的思路告诉学生。这并不是为了否定教材,而是告诉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教材上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我给你补充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件事,将来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重要的。”赵利剑说。
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已经悄然在学生心中扎根。
比如在讲美国《独立宣言》时,最重要的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赵利剑在课堂上并不去谈“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只是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理念,提出的依据、过程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等。他的学生明显理解和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原则。一次社会实践,某商场让学生站在商场门口统计客流量,而且要区分本地顾客和外地顾客。怎么区分呢?商场在给学生培训时,对外地顾客使用了一些近似侮辱性的语言。当时,四中的学生脱口而出——“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不应该用这样的语言去形容他人。”
“历史课不多看书没法教”
赵利剑的微信昵称是“Reader”,头像中的他斜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书,很投入和享受的样子。仔细看,休闲运动装和脚下的红色拖鞋很是惹眼,身后白色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书。
读书,始于年少时的热爱,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历史课不多看书没法教!”作为中学历史老师,他是拿别人研究的历史成果在中学进行历史教育,就像一个搬运工,把一线学者的研究成果,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去了解。那么,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不同的理解,如果不看书,上课就只能胡说八道了。
赵利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一个月读5本书,一年至少60本。2016年,赵利剑的读书数量达到90多本,当然有的属于浏览型,有的属于精读。赵利剑的妻子说:“家里的书多到没地儿放,我和他说了好几次,不要再往家里买书了,没过几天,他又拿回来一摞。”
读书,也成为赵利剑对职业的自我要求。虽然他比较爱看的是政治、国际关系和军事类的,但并不允许自己在任何一方面有“短板”,所以也强迫自己阅读与历史有关的其他类书籍。每读一本书,当发现某段材料在教学中可以用时,赵利剑便标注出来,并制作成一份电子索引。当要查找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围绕索引去检索,方便地用到教学里。
评上特级教师时,赵利剑才45岁,这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职业发展,赵利剑仍然认为“道”是关键:即两个热爱——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学生。至于其他,都属于“术”的范围。他说:“只要有那两点热爱,你就愿意在这个方面投入,投入多少都愿意,千金难买我乐意”。(作者单位:李红菊,北京八中;林静,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