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去和大自然拥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黑鹤和爱犬在草原上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

[法]圣伊莱尔 著/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周文翰 著

商务印书馆 《彩绘法布尔昆虫记》

[日]熊田千佳慕 图/文

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中的每一幅插画与法布尔《昆虫记》原画的大小完全一样,细腻的线条,精致的构图,丰富的色彩,逼真的画面,日本绘本大师熊田千佳慕令人赞叹的绘画技巧和写实本领在这本书中表露无遗。 《跟着农历走一年》

邓虹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的校园文化散文集。从立春到大寒,24个农历节气,24篇观察随笔,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4部分,并在同一地点的不同节气时间里,实地拍摄了大量照片,表现了一位语文教师一年的情感变化,反映了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编者按:

    忙,是现代人的良好借口和外壳。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疲于应付各种应酬,我们总会以各种借口来与各种鲜花野草擦肩而过,总会以各种理由放弃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便是入口的水果,也仅仅是礼节性的相遇而已。本版通过几本关于自然的书籍,带领读者去花草蔬果的世界中徜徉,让你对大自然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并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黑鹤:我想呈现一个飞鸟不惊的国度

    本报记者 却咏梅

    格日勒其格·黑鹤是蒙古族作家,一米九的大高个儿,威武帅气,长发及肩,戴着民族风格的金属耳饰,爱好篮球和滑雪运动,身上散发着内蒙古草原的气息。不过,他说自己小时候很瘦弱,4岁时被父母送到内蒙古草原的亲戚家,那里的生活不仅让他的身体强壮起来,更让他对草原无比着迷。他不仅有了自己的马,每天在一米多高的草甸上驰骋,后面还跟着两只威风凛凛且忠心耿耿的蒙古牧羊犬。

    现在他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拥有自己的营地,并饲养大型猛犬,致力于蒙古牧羊犬和蒙古细犬的优化繁育,还将幼犬无偿赠送给草原牧民,因此被称为“自然之子”。每年他都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在北方广袤的草地和森林游历,这种亲身倾听和捕捉大自然最美的声音、邂逅最隐秘动物的经历,使他笔下的动物保持了自身的“物性”和独有的尊严,让读者了解到动物自然而本真的生活状态。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携手黑鹤走进北京实验学校,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作家·小读者面对面”亲近自然主题讲座,希望尚未被充分“社会化”的孩子们通过阅读原生态动物小说,能够亲近自然,慢慢领悟“生命与人性”这一深刻的主题。

    在活动现场,他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草原成长的童年小故事,播放了他与小狗在一起的视频,风趣幽默的表达引得大家笑声不断。他还拿出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口弦琴弹奏,奇特的声音在校园久久回荡,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聆听鸟儿在鸣叫。之后,他又与小读者们交流互动,孩童世界的奇思妙想与黑鹤淳朴自然的原生态碰撞出了有趣的火花。

    今年1月,中少总社推出了“《儿童文学》典藏书库·‘自然之子’黑鹤原生态系列”,共十三部,包括《鬼狗》《叼狼》《叼狼·疾风》《阿吉奈敖包下的狐》《蒙古细犬和野猫》等。

    真实是黑鹤作品里最鲜明的特点,如他在《叼狼》中对犬类的描写,一如既往的归真,没有杜撰,而是通过对动物的一个个行为细节的描写,将其内在的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动物的视野纯粹而专注,而不同视角的切换更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视角看待自然规律。

    这种写作的精神脉络在他的《叼狼·疾风》中也得以延续,该书讲述一只名为依玛的猎犬坎坷与传奇的经历。作为北方快要绝迹的蒙古细犬,它逃过了病魔侵蚀后被富商买走,后因受伤被抛弃。它在命悬一线之际被森林中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救起。在驯鹿营地中,它在一位老太太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开始作为护卫犬守护这个营地。它原本以为找到了家,结果老太太因病去世。它在老太太的坟边僵卧5天,被老太太的朋友作家安达带往草原。在安达的写作营地里,依玛开始明白,生命中不仅仅只有狩猎。它将安达视为自己新的主人,并开始适应营地的生活……

    在这部作品里,黑鹤敏锐地捕捉到了动物与人类接触一刹那的闪光点,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不过冷峻有力的文字背后,黑鹤始终克制着汹涌澎湃的感情,他不想去争夺书中情感的主导权,而是想把它让给自己的读者。

    “我写动物故事不会套用人类的思维,因为万物有它本来的面目。”黑鹤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为孩子还原一个真实的大自然,这个真实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之上。“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当他们走进草原、森林,能看到的自然美景可能将是这个民族最后的背影。很多文化都会很快消失,再过10年或20年,我书里曾描写过的场景也许都将不复存在:曾经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大规模的迁移场景。我就是在记录这些即将消逝的东西,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护一个可能消逝的样本。”

    黑鹤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自然教育”:“我想给孩子们呈现一个飞鸟不惊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所有的生灵都和谐共生、互相尊重。”

    多识草木之名 也是一笔人生财富

    史军

    2017年的春天,这是我在北京度过的第13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北京春天的美丽。原来,玉渊潭的樱花真的很美,植物园的郁金香真的很炫,路边的地黄和独行菜也真是特立独行。在这个春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北京春天的活力,原来桑葚和构树的花芽是如此可爱,原来杜仲和领春木的花朵都在快乐地裸奔,原来元宝枫的花朵也可以在蓝天下锦簇成团,如梦似幻。我不禁责怪自己,之前的12个春天,你都干什么去了?

    当我捧起《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的时候,那种与自然擦肩而过的感觉扑面而来,书中的图画是我们缺失很久的自然朋友,它们就在精美的手绘图册跳跃着,它们其实从来都不曾离开,从来都在我们的身边。

    忙忙忙,是现代人的良好借口和外壳。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疲于应付各种应酬,我们总会以各种借口来与各种鲜花野草擦肩而过,即便是入口的水果,也仅仅是礼节性的相遇而已。我们总会以各种理由,放弃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反观《果色花香》的作者,圣伊莱尔一生平淡,压根就没有闪耀的时间,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曾经是拿破仑手下一名出色的炮兵军官。然而,圣伊莱尔的兴趣并不在从政或者经商上面,而是继续潜心研究各种植物的特征,并且将它们以细腻的办法勾勒出来。那种与自然接触的幸福,就在他的画布上跳跃。他的一生虽然清贫,但乐在充实。虽然未能跻身权贵,但是圣伊莱尔已经是草木蔬果的挚友,这样的人生是无数人羡慕,却又无法与之相拥的,因为我们的牵绊已经太多太多。殊不知,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植物,也会成为我们亲密的挚友,即便是它们的肖像也会成为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可能有朋友会说,在拍摄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用得着那些古老的绘画图谱吗?当然有必要。因为受限于拍摄时间和植物状态,绝大多数照片都不能凸显出植物的所有识别特征。在缺乏实物,并且图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准确识别植物,就变得难上加难。而手绘图则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程度地还原植物的各种细部特征,诸如报春花花葶上的绒毛,西洋梨果实表面的斑点和色块,这些简洁有力的特征,将成为识别植物道路上的灯塔。而《果色花香》正是植物绘画的巅峰之作,其中的画作兼顾了美学和艺术需求,又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物种特征。在拍摄影像称霸媒体的今天,犹如一缕清风,让人豁然开朗。

    很多朋友问我,认植物有哪些诀窍吗?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些繁多的植物呢?有没有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来认识它们呢?我的答案是,一种一种地认,对初学者尤其如此。我们目前使用的分类原则,几乎都是人为制定的,即便是最新的AGP分类系统,我们也只能说它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既然分类系统或多或少都是人为制定的,那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认识来制定分类系统?对大多数非植物分类学专业的爱好者而言,拥有自己的分类系统,能帮助大家更有效地亲近和理解植物世界。

    要想深入理解植物世界,就需要从植物的一张张面孔开始。在脑海中对植物都没有印象的时候,就妄谈分类,那无疑是一种修建空中楼阁的行为。要建立起对植物的认识,翻阅《果色花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每一个分类学入门者所必经的阶段。

    在《果色花香》的序和导读中,王文采院士和译者刘夙各自阐释了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对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忧虑都浮现于文字之上。然而,认识植物,了解自然并不是植物分类学家才能干的事情,或者说,这压根就不是一种职业圈定的特殊行为。认识植物更像是与熟识的老友相见,更像是与亲密的朋友聊天。孔子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取炫耀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定义和认识。每一朵小花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都应该成为我们记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果色花香》也是我们了解法国和欧洲作物演进历史的一扇窗户,在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西洋梨、欧洲李、苹果和欧洲甜樱桃的种类,这为我们了解欧洲水果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的证据。透过这个图谱,可以感受200年前欧洲水果市场的多样和美丽。凝视那些水果,似乎能感受到一股水果的清香从书卷中荡漾而出。

    在本书的翻译和编辑中,译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核实对应拉丁名与中文名,以使很多植物的中文名称更为规范。其中也涉及了很多名称修订的逸闻趣事,比如“鳌头花属(Chelone)原产北美洲东部,其英文名为turtlehead,曾有中文译名‘龟头花’。因其不雅,故改‘龟’为‘鳌’”,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多识草木之名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将自然挡在车门之旁?有什么理由再把草木拒于视线之外?用一些有限的时间去花草蔬果的世界中徜徉,也许你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这就是读完《果色花香》之后,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一点点心境。

    (作者史军系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会员)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豆玢妤

    又是春天,草儿花儿陆陆续续抽芽、发黄、变绿,有的早就伸出一簇簇黄花、一团团粉花,惹人注目了。在这个季节遇到《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这本书再适宜不过,跟随作家周文翰的脚步,我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旅程,穿越草原之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航海的路线,结识了几十种花与树,记住了诸多有趣的故事。譬如,水仙是唐末五代时候胡人传入中国的,“桂”则牵连出肉桂、月桂、桂花等好几种香料树木的传播史,梵高画的那一树烂漫梅花是临摹日本浮世绘,牡丹花是武则天推崇以后才流行起来的,唐代以前和以后人看到的并非同一种“牡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