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崭露头角何以可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期,一篇题为《大学老师从不加班,因为他们从不下班》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其对大学年轻老师“有假无休”生活常态的描述引发了共鸣。高校教师是智力高度密集职业,知识更新压力大,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职业特殊性模糊了工作与休闲的界线。近年来,35岁左右青年教师已占据高校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他们的学历层次高,创造力强,成为高校挑大梁的中坚力量,是决定高等教育未来的关键。重点发展这一庞大的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对于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重中之重。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处于本该撸袖大干的爬坡阶段,可肩负的重重压力却让不少人力不从心。既要保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应对严苛的科研考核,在规定期限内晋升职称。此外,与付出不匹配的薪酬使之不堪生活重负。重重压力下的青年教师身心俱疲,步履蹒跚,在高校边缘艰难地生存着,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期,被称为“青椒”。

    造成“青椒”生存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

    首先,“青椒”工资待遇偏低。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工作清闲、收入不菲,其实这只是极少数教授的生活境况,高收入和高职称、高声望、专业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等相关。高校教师贫富悬殊,“青椒”的微薄工资与人力资本投入的落差使其有一种剥夺感。“青椒”正值买房结婚、生养孩子、赡养老人等压力叠加期,不少青年教师迫于生计,甚至不得不到处兼职。缺乏一份体面的收入,连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发展。

    其次,拜金主义对教书育人职业角色的冲击。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青椒”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有自由无闲暇的职业情形逐渐扩大。受市场经济趋利性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严重侵蚀着教育肌体,金钱和权力取代知识和道德成为评判成功的依据,知识分子的地位整体下滑。在传统教师职业价值观念与名利化环境的双重作用下,“青椒”面临安贫乐道和利益诱惑的艰难抉择。

    再其次,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当前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依然存在,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使“青椒”疲于应付。高校为追求“学术GDP”,多采取量化考评机制,论文、项目的数量级别和职称、收入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职称评定又有名额限制,“青椒”很难淡定。

    最后,个人因素的影响。“青椒”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有较强的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望在职称晋升、奖项评比等方面证明自己。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不强,自我调控能力较差,部分“青椒”在压力、纠结与无奈中经过几番挣扎后,一度消沉下去。

    激活“青椒”内驱动力的当务之急是破解现实之困,通过制度发力拓展成长空间,增强其存在感和获得感,助之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

    首先,强化政府在提高地位待遇、维护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在政策、资金和待遇上出台合理新措,发挥政府财政保障和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健全高校青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及拔尖青年人才特殊津贴制度,让“青椒”生活体面有尊严。

    其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以去行政化为重点,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薪酬分配、考核评价、项目监管、职称晋升、分类管理等方面细化制度设计,转变行政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的模式,创建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长效激励体系。尝试提供积蓄能量的“考核豁免期”,为“青椒”松绑。

    再其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学位提升、国内外研修、启动各类人才工程等方式,不断提高“青椒”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其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平衡教学与科研,培育科研教学结合型教育创新人才,引导“青椒”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

    最后,教师是一种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职业。“青椒”自身必须加强职业角色认知,强化担当意识,做到不忘初心,积极从各方面、多渠道地充实自己,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厚植安身立命之本。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6JC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