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专业服从调剂生的“三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名片:陈润锋 出生于1977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

    独立之问

    每年的高校本科以及研究生招生中,总有少数学生因种种原因被“服从”“调剂”到一个没有心理预期的专业。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度相对较低,研究生还存在专业基础弱的问题,在思想、能力、质量方面存在困境。怎么教,才能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破解“三困”,达到教与学的匹配。

    自由观点

    因材施教,破解思想之困。在入学之初,即要加强专业知识普及。由院士上开学第一课,长江学者等高水平教师和学者开设“前沿讲坛”。通过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展望学科发展,激发调剂生内心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全面推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导师团队,形成“学院大团队—教师小团队—学生科技小组”式团队育人链,让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学生互动。

    研究生采取师生互选。让学生填多个导师志愿,学生根据知识背景和兴趣方向,在与导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选定研究方向。如笔者的三个研究方向,有机光电材料合成方向需要学生具有化学学科背景,有机光电材料应用及器件物理方向可以是电子类学科背景,而有机分子计算与模拟方向则要求学生更擅长计算机、数学。导师的合理布局与学生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尽可能扬学生之长。

    三学六会,破解能力之困。导师对于“服从”“调剂”的学生,不能一开始就放手,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吓怕”了。笔者的做法是第一个课题由导师给,先扶着走一段,但第二、三个课题必须学生自己想。

    经过几年的总结和调整,我们逐渐摸索了以“三学”“六会”为核心的入门教育指导,作为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的第一块入门砖。

    三学是指:学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力强且人品好;学做事,具备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能力;学做自己,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创新精神,敢于长江后浪推前浪。

    六会是指:“会找、会看、会想、会做、会写、会说”。会找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会看,会整理、读懂信息中需要的部分;会想,能产生自己独到的想法;会做,通过做实验来证明想法;会写,能完成中、英文实验工作的总结和报告;会讲,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阐释自己的想法,锻炼作学术报告。

    建立组会汇报和讨论的形式和氛围并切实落实。每周组会上,通常由两名研究生主讲课题的进展,其他学生每人必须提一个问题。本科生从开始的听不懂提出问题,到逐步发表浅显观点,再到提出建议,专业能力得到系统、快速的提升。

    刚柔并济,破解质量之困。人才质量一直是学院追求的硬杠杆。学院对研究生毕业“出关”的要求比较高,学术型硕士要求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专业型硕士还要有公开发表的专利。这一条是“刚性”要求。

    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柔性”途径实现。本科生可以在博士生指导下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竞赛活动,提升科研水平;研究生至少参加一次国内或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根据要求向会议投稿,参会回校后要在组会上作总结报告。学院主办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知识的机会。

    校际对话

    赵鹏 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陈润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需要花费精力学习如何上好一门课,同时又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在科研任务上,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办法,尝试了包括本科生早进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从本科教学中找到深层次价值,更快、更好地挖掘科研人才后备军,促进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把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从学习成绩扩大到动手实践能力,建立教学和科研的桥梁;同时,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和不断积累,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和促进还存在很大的发挥空间。

    毛惠五 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本科生

    初做科研,如何克服不会找选题的焦虑?

    陈润锋:科研选题是新入学的研究生普遍比较关心,甚至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的问题,这与学生对读研的认知和动机密切相关。找选题需要一个客观的认知过程,掌握基本技能和想法是前提。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找选题是艰难的一步,一定要走好、走稳,理性、慎重地选择,对于教师来说亦是如此。“三学”“六会”等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学会客观理性认识自身和将要面对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以及应对新的学习阶段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和能力的准备、理性对待和做好每一个人生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