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典型经验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5.给学生以全生命周期关怀,拓展无穷育人空间。通过毕业入职、职业规划和发展、学位进修、科研合作、回馈母校、资助新生、校外辅导等途径,构建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毕业到职业、从职业到事业、从事业到生活的辐射全生命周期的人文关怀体系,使每一位学生在体验学校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与母校共同承担着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以“五个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以实施“五个一”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进”工作,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1.制定一个文件,抓好统筹规划安排。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三分之二的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一个读本,抓好使用推广工作。2014年,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系统阐述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并推荐给高校师生,作为通识课教材和思政课辅助教材使用。两年来,各高校已征订15余万册。赢得了师生高度认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3.突出一个主渠道,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引导和推动全省高校以必修、选修等方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目前,已有8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如,曲阜师范大学开设了《孔子与儒家文化》《山东乡土文学》等20余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本科生必须选修一门,研究生则统一必修《论语》。同时,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4.围绕一个主题,抓好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善。相继开展“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连续3年举办大中小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2016年,举办全省高校“论语大会”,引导广大学生亲近经典、学习经典、感悟经典。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5.营造一个环境,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传承创新项目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高校申报省委、省政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先后获批立项20个,支持资金3000余万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如,山东建筑大学秉承“三泉映雪”的立意,建设了凤凰公馆、铁道建筑博物馆等校园文化景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校风学风。如,山东大学依托国内高校首家集成式中华文化体验馆,开展“中华文化体验与教育活动”,开创“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研发“定制式”体验课程、“开放式”文化讲座、“全景式”体验活动等课程体系,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以“五个坚持”为抓手推进易班建设

四川省教育

    四川省教育厅把加强易班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注重制度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分批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齐抓共管领导机制。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担任易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省网信办、教育厅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教育厅有关处室和省网信办有关处室为成员单位,各共建高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负责易班推广工作,在省级和校级层面均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坚持积极自愿,构建有效动员实施机制。教育厅通过召开现场工作会等方式,对全省109所高校进行反复动员,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积极自愿加入易班推广行动计划。目前,全省已有33所高校52万余大学生入驻易班,入驻高校数接近全省高校的三分之一,入驻人数超过全省全日制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去年12月,已有25所高校申请参加全省第二批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选树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作为先进典型,挖掘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引领。

    3.坚持统筹整合,构建强力协同推进机制。印发《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四川高校实施方案》,确立了易班建设的重大思路和安排。近期,又把易班推广行动纳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委托省中心做好规划制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考核评价等日常工作。把易班建设纳入高校思政专项调研和其他督查活动中,通过以评促建等多种形式,督促高校落实易班建设主体责任。

    4.坚持“内容为王”,构建四级联动共振机制。省教育厅先后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不断充实易班网络内容。省中心每月面向全省共建高校开展主题网络文化活动,实现了全省共建高校同一时间同一主题、不同地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共建高校也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开展各类网络文化活动,并鼓励引导班级在易班建设班级主页积极开展活动。如,西华大学“易班彩虹跑”等特色易班文化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5.坚持保障在先,构建有力有效保障机制。强化人员保障。教育厅明确由宣传思想工作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易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教育厅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设定3个工作编制,招募兼职人员6名,负责中心运营和管理;首批共建高校都落实了专人专岗和办公场所,有的高校还在班级设立了易班委员。强化经费保障。教育厅将易班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共投入3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贴首批易班高校和保障省中心日常运转。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分级培训制度,加强对校级领导、学校部门领导、学校技术人员的三级培训。建立跟踪指导制度,省中心成立客服团队,建立专人对口联系机制,有针对性地联系高校开展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省中心每天对共建高校网站活跃度、主页日浏览量、客户端活跃指数等进行排名,每周编发周报,每月编发工作月报,加强对共建高校的考核引领。

努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中央31号文件相关要求,坚持“聚焦问题、破解瓶颈、完善政策、突出落实”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领导、稳定队伍、畅通渠道、着力培养、强化督查,切实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加强领导,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配备标准、培养培训和管理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制定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有效管用的具体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相继制定了工作落实措施,在全省基本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稳定队伍,确保数量待遇落实。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一是确保数量。积极协调编制部门,按照1∶200和少数民族学生1∶50的比例,为省属41所公办高校新增一线专职辅导员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763个,并明确辅导员编制在全校总编制中单列,确保专编专用,使人事代理辅导员有了事业编制保障。目前,我省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师生比基本达到要求。二是提高待遇。2015年规定辅导员除学校正常的工资和津贴外,享受每生每月不低于3元的工作补贴,确保其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条件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平均水平。设立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

    3.畅通渠道,保障事业发展空间。切实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要求。建立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落实好教师身份。评审工作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学工、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的原则,辅导员可以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少高校可以评到正教授。建立职务晋升制度,落实好管理人员身份。将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按照不低于本校行政干部队伍相应职务(职级)的比例标准,在编制内设置相应的职务(职级)岗位。特别优秀且任职时间较长的一线专职辅导员,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建立长效机制,把辅导员工作经历,作为选拔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重要条件。

    4.着力培养,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各高校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每人每年不少于1000元,把辅导员岗位培训、业务研修等,纳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辅导员到国内、省内著名高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和业务研修。每年设立面向辅导员的工作课题和项目近百个,各高校也设立了校级层面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纳入职评条件。鼓励专职辅导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条件的高校对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辅导员读研,实行优先推荐政策。

    5.强化督查,促进工作任务落实。把督导检查作为工作落实的“助推器”,按照公办本科、公办高职、民办院校三个类别,每年分批进行督查。将相关要求分为13个具体指标,设置“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三个评价标准。督查结果全省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适时进行“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