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5岁的孩子讲经济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宁(5岁) 绘

    由于对现实社会过滥的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怀有比较消极的态度,我没有刻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总觉得如何挣钱和花钱这些事,属于技术层面的事情,一旦学起来会很快,不像人格、创新和兴趣这类东西,需要从小培养。

    直到有一天,生活将金钱和货币直接抛在我和5岁的儿子宁宁面前。

    儿子觊觎一套星球大战的乐高已经很久了,这几年一直在耐心积攒硬币。一天,他非常自豪地宣布:“我有25迪拉姆了,今天我自己买乐高!”

    可收款员跟他一起再次把钱数了一遍,然后扫了扫乐高盒上的二维码,告诉他:“这盒乐高需要225迪拉姆,你这里只有25迪拉姆,今天恐怕买不了。”儿子的脸瞬间凝固了,过了3秒钟抬头看了我一眼,眼泪像决堤的洪水般喷涌而出。

    我压抑住自己借机教训他挣钱不易的欲望,此刻任何价值观灌输,和他所经历的失落比起来,都太微不足道了。

    于是我和孩子他爸决定给他提供贷款援助:他爸出资200迪拉姆,加上他自己的25迪拉姆,帮他买下心爱的乐高。

    儿子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将乐高搭好了。我借机教育了他一把:“花钱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享受花钱买来的乐高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但还钱却不容易,我们想想,怎么样才能把你爸的钱还掉啊?”

    儿子之前对货币的认识来自数学课的课堂货币政策:当一名孩子表现突出时(比如做了精彩的课堂演讲、主动完成一件手工、做了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就能获得一些他们学校自己发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课间娱乐活动。娱乐性强的活动价格高,学习性强的活动价格低,例如看一场卡通片需要支付10迪拉姆,玩一次乐高需要支付5迪拉姆等。

    学校利用经济刺激鼓励孩子们创新、参与、积极思考,并且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课间活动热门项目的拥挤程度,鼓励大家多参与教育性质强的活动。在获奖和花钱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学会了数数和算账。当然,这群5岁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学校设计“货币”背后有这么复杂的考量,但至少在他们心目当中,逐渐建立了货币和金钱的概念。

    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个40天还款计划:他每天帮助妈妈做自己分外的事情挣5迪拉姆,40天后还清贷款。所谓分外的事情,就是除收拾自己的玩具、房间等分内之事以外,帮妈妈做家务或者照顾妹妹。

    还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让我认识到,其实孩子的小脑瓜里本来就根植着很多朴素的原始经济学理念,一旦有了适当的环境,这些小概念便会蓬勃而出,家长稍加点拨就可以升华为对经济的理解。

    除了以劳动换金钱,后来我们还开拓了以才艺换金钱的市场机会。我鼓励儿子积极创作,将自己的画作卖出高价格。儿子喜欢梵高的《Starry Night》,当他了解到那是很多人一辈子倾家荡产也买不起的艺术上品时,到了周末就热情创作,回到家跟我们兜售他的作品。小家伙还搞起了市场竞争,他的一幅画本来我愿意出10迪拉姆购买,后来居然卖给了愿意支付40迪拉姆的爸爸。体会到了竞争带来的好处后,他开始向姥姥和朋友宣传自己的画作,很快就摸索出自己的“拍卖”理论。

    儿子很纠结他的作品只能卖几十迪拉姆,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家的作品市值上亿英镑或美金。我告诉他,一个人对某件物品的出价欲望,取决于购买者的个人偏好,以及这件物品本身的制造成本。比如,喜欢漂亮珠宝的人可能愿意卖车卖房子去买,但对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珠宝一文不值。再比如,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没有制造成本,所以不需要花钱去找人购买。我愿意出价购买他的作品,是因为我喜欢那幅画,而且他付出了一个半小时的劳动。但他毕竟刚开始学画,并不像很多艺术家那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劳动和感情,因此我不愿意出上百上千的价钱去购买。

    头天我们讨论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小家伙就爬起来,跑到我床头问:“妈妈,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你喜欢到没有就活不下去的?”

    我被他搞得一头雾水,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认真想了想,说:“书。”于是他转身从书架上抱来一摞我给他买的中文漫画书,说:“妈妈,这些书都卖给你,400迪拉姆你愿意买吗?”“为什么你想把这些书卖给我呢?为什么要卖400迪拉姆呢?”“因为我不喜欢这些书(所以可以卖掉),但你喜欢书,没有书活不下去了(所以可以卖很多钱)。”好嘛,昨天讲的个人偏好理论,今天就用上了。

    “可是这些书本来就是我花钱买的啊,你怎么把我的书卖给我呢?”这是产权概念,不能忽略。

    过了不多久,他又跑过来说:“妈妈,我想把我画的向日葵卖了,50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00元),你愿意买吗?”

    我很吃惊,因为这幅向日葵在我看来画得真不错,于是说:“我建议你不要卖,因为这幅画真的很好,你要是卖给别人就不是你的了。”他马上回答:“那是我的画,我自己可以决定啦。而且,反正我对画画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卖了也就卖了。换成乐高,我就不卖了!”好家伙,个人偏好和产权的概念,这就用上了!

    后来他还告诉我,他的画也不是随便卖的,只卖给他喜欢的人——原来他还是个有情怀的艺术商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儿子对乐高的痴迷,因为还款的现实压力,因为现实生活可以提供各种经济场景,小家伙不需纸笔,不需背诵,不需问答,不需“学习”便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导论。

    看来,为人师不在于懂得有多少,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并创造适合孩子性格和心理的学习场景。

    (作者系阿联酋同行教育文化工作室负责人)

上一篇:我给女儿写“家书”     下一篇: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