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哇时刻”引发的安全讨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阴雨天,晨间体育活动只好在教室里展开了。刚开始,孩子们在桌子上走来走去,后来发展到从桌子上往下跳,只见他们有序地一个接着一个从桌上跳到地上的垫子上。玩了一会儿,有的孩子把拼在一起的桌子拉开距离,于是大家开始尝试从这张桌子跳到另外一张桌子上。

    刘老师急忙掏出手机录下这段精彩的“哇时刻”。李老师看见后,赶忙对刘老师建议,应该在桌子的空隙中铺上垫子,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刘老师却认为孩子们在安全合理的高度尝试跳远,完全可以自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当她们争论的时候,园长巡视到班级里,问清楚缘由后,对两位老师说:“你们不要争论,用心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再创设一个环境让孩子们再玩这个动作,观察孩子们的表现。”

    老师们搭了和桌子一样高度的垫子,让孩子们从这块垫子跳到另外一块垫子上,并在垫子中间铺了一条垫子。孩子们玩起来了,老师们很快发现中间这块垫子完全用不到,虽然有的孩子没有跳过去,掉下来时却是双脚安全着地。老师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孩子跳到另外一块垫子上,都是用膝盖着地,有的孩子甚至故意从垫子上摔下来。

    接着,再让孩子们回到在桌子上跳跃的游戏后,孩子们有的开始用跨跳,有的用双脚跳,也有的在桌边停顿一下再从上面跳下来,还有一个男孩选择跳过去后用膝盖着地,然后一边苦笑一边摸自己的膝盖,嘟囔着:“不能这么跳,好疼,好疼。”再次尝试,他终于成功跨跳过去了。孩子们在游戏过后,对安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自我认识。

    《指南》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幼儿在运动游戏中挑战一个动作或是操作一件陌生的游戏器械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怎么样的安全保护与支持呢?

    教师要在观察中建立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预判基础。在开放式的户外运动游戏中,幼儿更加乐意挑战自我,这也是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阶段,教师在该阶段要用心观察,了解幼儿、读懂幼儿的行为语言,做出合理的预判,而不能为了幼儿的安全而“安全”,不要阻碍幼儿自我建构安全意识的机会。要评估合理的安全范围,放手让幼儿尝试、不阻止幼儿失败,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建构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教师要建立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锻炼场地。《指南》提出:“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在运动游戏中,幼儿其实也会对不同的游戏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自身能力有自己的预判。如在户外运动游戏中,玩跳跃、跑动、平衡类游戏时,教师大多喜欢选择软质的场地,而硬质的场地常常无人问津,这就剥夺了幼儿在各种场地运动的经验。假如教师带领幼儿在硬质场地玩跳圈游戏,幼儿肯定能在运动中认识到硬质场地比较滑,通过游戏积累既能不让自己摔跤又能跳进圈内的游戏经验,这难道不是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最佳场地吗?

    游戏材料是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积累途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户外游戏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实现游戏与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总是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前后分别提供了桌子和垫子两种不同的游戏材料,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结合游戏材料给身体带来的不同感受,借此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安全跳跃动作。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的工作重点,而户外运动游戏中的“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的“痛点”。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为幼儿安全考虑”,因噎废食地阻碍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建立。我们应该欣赏幼儿的精彩游戏瞬间,记录他们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特点,理解他们的成长,减少干预,不急着提供帮助,学会放手、学会等待。但心中一定要绷紧一根安全弦,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状况和行为表现,在幼儿可能遇到“危险”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