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教育贵在灵魂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媒体报道,四川首批“高职本科”学生即将毕业。四年前,学生杨某以本科的高考分数,凭着对专业的兴趣热情,选择就读四川某高职院校与某本科院校联合招生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四年后的今天,他被保送到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同时,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们,不少也都签约到了令人艳羡的“中字头”国企。

    伴随着德国“工业4.0”汹涌来袭,“中国制造2025”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行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虽操作、动手能力不错,但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于是,高职本科教育应运而生。但高职本科绝非简单的专科学校升格后办本科,更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缩减版或简单的学时覆盖,而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全新层次,本科教育的新类型,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本科院校专业改造转型和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创新之路。

    经过数年的试点运行,它更加专注于高质量的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探索出了高职、本科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现了“1+1+1>3”的协同增量效应,使得一大批具有良好培养潜质的学生实现了知识精进、技能日强,直接为中国“智”造和产业技术创新及转型升级服务。

    不过,目前也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对其成绩还需冷静下来客观看待。毕竟试点阶段的高职本科是基于一系列的“强化”作用后的投入和支持所致。在试点阶段,它选取的高职院校多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点的专业也是招生单列计划、强强联合,试点班的培养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方法、技能实训条件等方面更是千方百计地创设到最佳,甚至还专门组建起专家团队进行“魔鬼训练”。一旦从试点项目推广到全面实施,当“精英”路线扩展至“大众”路径,它还能否享受到政策的倾力扶持?

    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在约束性条件、有限资源供给的现实前提下,冷静而客观地看待高职本科教育的未来。高职本科本姓“职”,倘若以学术型的人才培养和评判标准来要求高职本科,貌似一心向“高”看,其实是谈“职”色变、求“本”心切的不自信表现,恰恰丢掉了它的“魂魄”与“底色”。高职本科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办学方向应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订立行业内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的目标规格和资格标准,课程、研究及专业设置更加强调实务能力、产学结合、社会适应性,以输出广受欢迎的“立地式”人才服务。同时,高职本科的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的性质维度,其质量根基标准和精准落点是技术和应用,但又不唯这两方面。随着社会化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人文性将进一步增强,并将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的“新常态”。既要解决“躯体转型”,更需解决“灵魂转变”,实现“工匠精神”的回归,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的“精气神”,打造高职本科的“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讲,还需在顶层设计上多搭建“立交桥”式互通性制度安排,切实从解决学习动力和成长自觉性上下功夫,从人文关怀、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视角来对待学生,建立“现代人—大学生—专业达人”的贯通式卓越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以提升其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能力等一系列“软技能”。到那时,高职本科教育终将成为学生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一个现代化国家所应有的大量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以及熟谙实务设计与研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必定会富足起来。(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