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面深化法学教育改革

最高人民检察院 徐显明

    法学教育下一步如何发展?我认为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法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学教育与研究五路大军,法学教育应当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培养和输送法治人才。

    二是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法学教育应当立足国情,坚持“以本为本”,把法律硕士作为法治人才的供给主体,加快建立法律职业与法律硕士学位相对应的体制机制,解决法律职业无基准学位问题。

    三是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形成特色学科。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法学教材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贯彻德法兼修原则,把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作为核心课。

    五是强化实践训练,大幅增加案例课、讨论课、实践课、模拟课内容,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培养。

    六是重点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师德过硬、学术过硬、传授过硬、实践过硬”的法学教师队伍。

    七是建立“自我评估、官方指导、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法学教育评价体系。

    八是实施并提升新一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数量增至百个左右,同时兼顾中西部地区和各省市的合理布局。

    九是继续完善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改善法学教育师资结构。把实务部门理论素养高、愿意从事法学教育的将退人员或已退人员聘为专任师资。

    十是深度而系统地挖掘“中华法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前提下,激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概念、术语,形成以我为主、面向世界的中国法学话语体系。

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 韩大元

    人大法学院作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人文情怀、崇尚法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法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培养法科学生基本的道德和修养。合格的法律人首先应具备健全的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关乎社会正义的实现和维护,也关系民众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

    德法兼修、中外兼顾,把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底子”筑得更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为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国的法学理论完全走过了“照着讲”的阶段,中国的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完全可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世界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立足法治实践、服务法治实践,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教育是实践教育,法律科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律技能是法科生应该必备的专业素质,要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感悟国家法治进步,建立价值、知识与经验三位一体的体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实践精神。

    大力提升国际性,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积极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法学教育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成为形成中国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法学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树立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形象。

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 李忠云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搭好知行合一的“立交桥”。要促进大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首先要让他们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一是建优建强校内实践平台。学校对校内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对农科专业学生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作用,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二是协同建好校外实践平台。先后建成260余个优质校外实习基地,7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00%的农科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实习。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装好实践育人的“助推器”。要汇聚各方资源,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学生实习列入晋升、晋职条件,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作为必修环节。二是健全校地校企共建机制。与地方和企业共研培养方案,共建实习课程,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

    在实践中立德树人,要把好担当责任的“定盘星”。要让大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必须要保持定力,在育人模式上下苦功,做硬功。一是科教融合,推进“三田”“三早”实践育人。通过“种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推进所有农科学生全过程参加农业生产周期实践实习,加强“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科研训练。二是合作共赢,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发挥院士、专家团队优势,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协同攻关、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三是榜样引领,推进典型示范育人。以“本禹志愿服务队”10余年来爱心接力为原型创作的话剧《牵挂》,先后在国家大剧院等公演50余场。观看《牵挂》已成为我校新生第一课。

构筑培养“大医”的全景育人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 陈国强

    “双师”联动,合力育人,构建医学思政体系。近年来,交大医学院不断践行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一体化、双联动、三贯通”的顶层设计思路,推进合力育人。我们改革医学院学生思政工作体制,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和学生工作党委,形成了本—研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

    文化育人、价值引领,追求“有灵魂的卓越”。交大医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追求。近年来,我们以品牌讲座为依托、以王振义院士为人物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为载体,构建了“读、说、演、学、行”的医学文化育人模式。把握新生季、毕业季教育主题,丰富了医学专业“白袍仪式”等仪式教育的内涵。

    实践育人、医教协同,构建“大教育”格局。交大医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深化医改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医教改革,推进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施教学激励计划,实行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我们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引导广大医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医学生“德才统一”“专博结合”“知行合一”,树立“医者仁心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和人文情怀。

    同时,建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从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将医学教育作为国家医改的主要供给侧,与“三医联动”有效衔接,健全医学教育投入机制,强化医学院校办学整体性和自主权,研究从事医学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合理的薪酬标准,吸引更多优秀医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

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清华大学 郑力

    2009年,清华大学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创立“领跑者”理念,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二是“学堂计划”由一流学者领衔,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学校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担任各班首席教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在年轻学子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

    三是“学堂计划”鼓励多样化实践,尊重并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鼓励院系多样化的措施。在“学堂计划”实践中,学校层面做到尊重“三个性”,即学生个性、学科个性、教授个性,不做统一规定,逐班量身定做、逐生量体裁衣。

    今后“拔尖计划”如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一是推动与世界名校的双向学生交流。在国家的支持下,参与“拔尖计划”的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到国外交换学习,但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相互的,我们应该能够接受更多国外一流高校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建立国际化的课程平台、增加和国际一流高校本科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吸引出类拔萃的国际学生。二是在一般考试对拔尖学生区分度不大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选拔项目,考查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志趣和能力,选拔出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 黄进

    我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

    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融入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职业伦理课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牌”教师团队,并通过思政微课堂、网络思政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职业伦理课。

    其次,将德法兼修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对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将德法兼修要求明确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法学专业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生指导之中。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法治人才培养上,要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进一步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优化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结合法学学科特点,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公益法、法律援助制度等选修课程,配合长年坚持的法律诊所教育、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实习实践,培育法科学生了解国情、关注基层、服务社会的公益服务精神。

    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促进高校和社会法治资源之间的共享与融合。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必须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此,我校在修订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进一步加大法学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