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真正感兴趣的科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试卷不太难,数学答得也还可以。”今天傍晚,作为上海新高考实施以来的第一届考生,上海市天山中学高三学生乐易安结束了前两门考试,离开市三女中考点,一个人从容地走向江苏路地铁站。

    2014年9月,上海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考试科目从“3+1”变为“3+3”,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录取时兼顾总分与单科成绩。历经3年的探索与过渡,新高考方案今年整体实施,随着今天统一科目考试的举行,正式从蓝图变为现实。

    “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学校教学形态发生颠覆性变化,总体的评价导向也从分数本位转为育人本位,新高考方案正带来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新气象。”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说。

    按照新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共6门,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统一科目,每门满分150分;考生另外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中任选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每门满分70分,记入高考总成绩。

    乐易安选的是物、地、生3门,高二下学期参加地理考试高考前一个月参加物理和生命科学考试。他认为,“6选3”的做法非常合乎学生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真正感兴趣、有特长的科目。“这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有好处,‘小三门’只有70分,差距不会拉得太大,学习压力可降下来。”

    上海新高考方案明确了“两依据一参考”的人才选拔方式,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考核情况,并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表现,都将与高考招生密切相关。

    唐盛昌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从以往的分数本位转为育人本位,更加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他说:“这将引导学生与经济科技发展紧密融合,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自觉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本报上海6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