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否“难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后一课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也蕴含着挥之不去的育人情结。

    在高校日常教学秩序中,最后一课难上:学生学习热情较初期下降,考研、就业因素干扰下出勤率不尽如人意,来上课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考试本身。最后一课能不能上好?到底该怎么上?日前,江苏大学倡导上好最后一课,回归教育本身: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因其能赋予学生一种学习、思考、研究的能力和习惯。完美的教学闭环赋予教师和学生的,是种既简单又朴素还很快乐的生长力量。

    最后一课可以充满设计感

    在“国际商务”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该校财经学院教师刘洁告诉学生,“通过这门课,你会学到什么。”最后一节课,她又有所呼应地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清楚why(为什么学)、what(学什么)、how(怎么学)?”在刘洁看来,最后一课,不应该是仓促的总结,而应是完美的谢幕。

    最后一课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设计感:理论性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用PPT(电子演示文稿)展现重点概念;时效性强的全球资本市场章节,采用时事案例集中回顾;讲到国家差异时,用真实具体的微课示范教与学的场景;国际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章节,则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在这样“包袱感”极强的课堂上,学生想不跟着老师的思路同频共振都难。

    看似只有两节课,备课工作量却至少在8小时以上,刘洁认为,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在基本大纲的范围内寻找案例、把知识点与资料巧妙糅和,这样的工作量很难用时间来具体衡量。

    期末作业中,有学生留言:“刘老师,你是在用心上课,你不敷衍我,我也不敷衍你。”这一刻,刘洁真正感受到认真上课的价值。她的最后一课传递出这样的教育情感:即不管教师的个人水平有多高,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的成就。

    费尽心机后的“珍贵成长”

    让江大法学院学生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司法文书”的最后一课上,竟然还有突击强化训练。“不许涂改,不用胶带,35分钟时间完成1000字左右的文书写作。”下课铃响时,没有完成作业的两个女同学急得流下泪来。

    该校青年教师周德军坦言,这是一份难度极大的课堂作业,“短短5分钟的新闻视频,其中的案例信息全靠学生自己捕捉,不允许有任何文书错误。”这份严谨正是法律人需要秉持终身的职业素养,只有通过重复训练才能养成,即使是最后一课,也要做这样“痛苦”的训练。

    曾经,有一份法律判决书让周德军印象深刻,由于小数点出错,判决书的审判金额出现重大错误,“正规法律文书上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对司法权威的严重损害。我教出的学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周德军说。

    30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周德军安排1/3课时讲授知识,1/3课时为实践训练,剩下的课时则是作业点评,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这3个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而案例的选择也是费尽心机。在最后一节课上,周德军选择的就是最近媒体披露的法律案件,通过文书写作训练,让学生紧扣最新的法律修订,关注生活中的法律适用,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经常有毕业生发来短信,感谢这样的训练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底气,周德军说,“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尽力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完美,这是一名教师的本分,也是一种职业良知。”

    最难的专业课最美的“初心”

    课前半小时,江大电子信息系教师王振宇就会走进教室板书画图。在每年“模拟电子技术”的最后一课上,王振宇都会发放问卷调查,精心设计的50多道问题涉及课时数量安排、教材内容、授课手段等。之所以每次提前半小时板书,正是因为最后一课的问卷调查显示,自然呈现知识点的板书更受学生欢迎。

    “模拟电子技术”一直被江大学生称为最难学的电类专业基础课,从2005年开始,江苏大学电子信息系教师王振宇在最后一课上做大胆的尝试,不少学生亲切地称他“仿佛不是个工科老师”。

    王振宇认为,最后一课是和学生“交心”的恰当时机,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培育丰富的灵魂。

    梳理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考前答疑之后,便是王振宇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时间了。一张张学生的个人照展现在ppt上,这是老师和学生告别的专属方式:多想想“理想是什么?下个目标在哪里?现在有能力做什么?”

    “目前,江苏大学正在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名校建设,基于‘五位一体’教学建设、‘四级链动’教学运行、‘五制并举’教学监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是一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从‘破冰’的第一课到‘收尾’的最后一课,完美的阶段性闭环让师生回归教育初心。”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说。(通讯员 吴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