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山沟沟里的思政课堂找“思”的答案

高中伟

    姑咱,一个大渡河峡谷小镇,我听课的12所高校中的最后一所——四川民族学院就落在这个小镇上。5月24日下午,我走进了四川民族学院赵朝松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这堂思政课不能说完美,却很受学生欢迎。思政课的重点是“思”,如何思?在这山沟沟的思政课堂,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

    “思”的首要任务是思想解惑。上课铃声响起,PPT显示上课内容为抗日战争。赵老师开门见山给同学们抛出问题:“日本侵华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赵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本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赵老师将学生的眼球聚焦到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思政部主任蒋超教授告诉我,课前收集、梳理、分类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网络热点问题,已成为老师们的“规定动作”。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既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更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的“试金石”。

    “思”的目标追求是价值引领。接下来,赵老师用丰富的历史图片、历史档案、历史文献层层揭示了日本侵华的长期图谋、日本在占领区的残暴统治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老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入心,爱国主义激情点燃整个课堂。“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灾难耻辱!”同学们齐声回答。最后,赵朝松结合藏区的巨大发展变化,落脚到了坚定“四个自信”。

    “思”的实践养成是亲身垂范。“从内地到这个学校,一不小心就超过30年了”,赵朝松轻松地喃喃自语。思政部主任蒋超教授是学术带头人,内地好多学校引进他,但他带头选择了坚守。“我到学校报到时,走了一个星期,后来好多次在川藏线上差点丢了命。”课后,同学们围拢过来说:“学校虽然偏,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老师们随时都与我们在一起。”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的亲身垂范本身就是一场鲜活的人生课,当然更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试金石”。(作者高中伟,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委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根据学生特点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陈旭东

    当我们走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堂,虽然很难感受到严谨规范的学术氛围,但扑面而来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论、一场场“煞有介事”的“发布会”、一份份精心收集的“大数据”……却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精彩!根据高职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特点,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众多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的追求。大家研究统编教材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学术品质,对课程进行调适、内化和重新加工,让学生去体验、理解、探究和感悟,努力保证课程目标从党和国家“顶层设计”转化到“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不变异”“不衰减”,从而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了解”到“理解”、化“认知”为“认同”。

    许多老师把联盟理事会听课专家看成自己的“娘家人”,纷纷吐露自己的一些困惑——

    我们学生的特点,要求我们较多地使用案例教学、事实归纳、小组讨论等方式,但思政课不能总是说故事讲案例啊,得有“理论味”!否则思政课就变成“故事会”和“报告会”了。如何将故事背后的道理、案例蕴含的原理讲清楚,真不容易。

    我们特别期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这样讲起课来会更自信更透彻。能否就此为我们高职高专思政课老师定制一些培训项目、在有影响的杂志上为我们开设专栏、在职称评定中为我们单列条件?这些不是因为我们降低要求,而是为了彰显特色。

    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们也向听课专家表达了他们的期望——

    我们老师讲的正面道理我们大多知道一些,但是我们在网上或社会上会经常看到一些负面的案例和言论,有时觉得似乎也有些道理。我们特别希望老师不仅正面“传道”,更要帮我们释疑“解惑”。

    我们许多同学对上高职自信心不足,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也缺乏认识。特别希望老师讲课时能多结合我们专业和职业的特点,多引用我们这个行业典型人物和事件来阐述道理,帮助我们提升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作者陈旭东,系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理事会会长、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思政课教学既要接地气又要解思想之渴

杨晓慧

    这段时间,通过到各高校广泛听课以及与很多一线教师接触,感觉到高校思政课现在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纷纷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在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上想办法,在提升教学实效性上做文章。

    从课堂情况反馈来看,教师们普遍对于思政课教学很有热情,都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教学,课堂教学比较规范,授课内容准备也较为充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我随机在一所大学听课时,授课教师所用电脑突发故障,无法使用PPT课件,但教师以其对教材内容的娴熟把握,从容应对,全程以板书形式对授课专题进行讲授。学生并未因教师不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不愿听讲,相反,师生课堂互动的气氛很好,教学感染力也比较强,这说明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胸有成竹,专题内容设计与学生的思想需要之间真正产生了同频共振,所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当然,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尽量以各种直观的形式或现象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对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不能真正触动和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些方式方法层面的改进,还必须在根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在提高教师的思想能力和学术素养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思想能力不足,那么就只能绕着学生的问题走,无法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生活的现实,也就做不到以思想的力量解学生精神的饥渴。(作者杨晓慧,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返聘老教师酣畅淋漓的一堂思政课

冯秀军

    6月1日下午,我从太原市驱车150公里奔赴坐落在孝义市的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听思政课,这是教育部分配给我的12所高校、16节听课任务中的一节。

    沿途顺利,下午四点前赶到学校。我从学校报来的课表中随意抽取一张,任课教师蒋建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节课是“原理”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一块比较抽象枯燥的硬骨头。

    蒋老师打开PPT,边讲边走下讲台。他略带南方口音,声音高亢而有激情。刚开始他稍显局促,但他显然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很快进入教学状态。蒋老师很少看PPT,更多是不时转身面对身前身后的学生。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这些枯燥的概念讲解得非常清楚准确,言简意赅而自然流畅。他不时有力挥动手臂,语音铿锵有力,我和学生们一样逐渐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

    接下来,是关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蒋老师透彻地讲清楚了资本积累如何导致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失业,水到渠成地得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整个论证和推理的过程非常清晰严谨。

    稍微停顿,蒋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引入资本并出现了两极分化,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

    敢于提出这个问题,让我心里暗暗点赞也充满期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回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蒋老师讲道。

    “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保护,因此两极分化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主观追求的结果。”

    ……

    酣畅淋漓、解渴过瘾的感觉深深打动了我。再看仍旧沉醉在讲课中,额头、后背都已汗湿的蒋老师,我忽然深深感动:这样一个偏远、不起眼的独立学院,这样一节平常普通的思政课,这样一位优秀敬业的老教师,在这样认真地守护着青年学子们的思想和心灵!(作者冯秀军,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指委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

秦刚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明显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高校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等某一专业背景,其理论基础、知识结构难以支撑和满足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教学要求。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自我补缺,也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有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可集中进行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研修和培训。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常年讲授一门课,许多老教师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加强集体备课,有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应该说,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公认方法。集体备课还有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集中梳理问题,集中探讨解答问题的思路。马克思主义是同人类社会发展中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当代中国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大家集思广议,明确需要解答相关问题,讲课可以突出问题意识,避免总是概念入手。着眼于解答问题,讲课也就能够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这样的集体备课也可以在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跨院校进行。

    同党校教师相比,包括同专业教师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的时间不是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出较多的科研成果。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需要考虑建立健全独立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解决这支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作者秦刚,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高校思政课中的“步步高、步步深”

黄志斌

    一个鸦雀无声,一个掌声一片,这是安徽大学潘金刚老师、安徽农业大学方章东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在下课时分别出现的场景。两种场景看似不同,但实质都是对老师精彩一课的点赞。

    潘老师在讲授中,既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回应研究生关注的问题,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视野宽度,既有历史分析又有现实分析,学生沉浸于授课内容的理性魅力之中,45分钟下来意犹未尽。

    方老师讲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他结合农业高校研究生的特点,在讲授中融入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内容,在学生中产生思想共鸣,学生们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课后,在与两位老师交流中,他们都认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必须实现“步步高、步步深”,其关键在于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做好教学设计,采取专题教学。从教学组织管理角度,思政课教学“步步高、步步深”的实现,我认为主要在于高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总体设计,授课教师的统筹安排,以及集体备课、说课中“说内容”“说学生”“说方法”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