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小聪明 家长要有大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8-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句老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里说的“聪明”就是“小聪明”。分不清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区别,致使一些家长不懂得及时引导孩子的小聪明,反而沾沾自喜地怂恿。

    亲戚家有个上幼儿园的宝宝,妈妈教他写“大”字,留下两页田字格作业纸让他练习,说写完这两张纸就带他去姥姥家。不到一分钟,宝宝就说“写好了!”原来他用铅笔在整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大大的“大”字。面对这两页各写了一个字的作业纸,家人骄傲地夸他聪明。

    更有甚者,家人还经常鼓励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他的小聪明。一次我带着孩子最喜欢的巧克力去庆祝他的4岁生日。宝宝要吃巧克力,姥姥就打开一盒并说:“宝宝知道怎么做。”他拿了一块巧克力送给我说:“阿姨,您先吃。”我接了过来并道谢,夸孩子懂事。为了尊重孩子,我把巧克力吃了。没想到宝宝边哭边喊:“还我巧克力。”此时,姥姥趁着孩子闭眼大哭,偷偷往我手里塞了一块更大的巧克力,然后对孩子说:“阿姨没有吃巧克力,她是在变魔术,变出一块更大的。”宝宝马上破涕为笑,冲着我就喊:“变!变!变!”我不得不张开右手,“变”出了一块更大的巧克力。

    原来,他们家所有的人从来都不会吃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孩子多次尝试后明白了一个事实:他每次吃东西时,只要做出送给大人先吃的样子,就可以使大人们高兴,而大人从来都不会真吃的。这样他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不会有任何损失。

    实事求是地说,孩子能够耍点小聪明,的确是智力较好的一种体现。因为从开动脑筋到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要调动观察、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智力因素,这说明他有了思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孩子,他的确是在进步,所以适当地肯定也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及时引导,要把这些智力表现引向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目标,孩子的智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不引导孩子的小聪明变成大智慧,孩子就会因小聪明而走入自私、利己、狭隘、虚伪、庸俗甚至是欺骗的小思维圈子。

    小聪明完全不同于大智慧,经常耍小聪明的人往往不识大体,目光短浅,常因近利失远利,因小利失大利。而大智慧者的大视野,能使其具有远见卓识,从而高瞻远瞩,气概非凡。面对孩子的小聪明,家长要有大智慧,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从小聪明逐渐走向大智慧。对以上类似的事情是怂恿还是制止,是放任还是引导,家长的态度将决定孩子成长的方向。

    家长首先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小聪明,要引导孩子把聪明才智用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网上曾经有篇文章,写了一些中国人在国外耍弄小聪明、钻法律和规则的空子。其中一个例子是作者带着年仅3岁的儿子到美国旅行,寄宿亲戚家。亲戚拿个全新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让他使用,并让他保管好,因为要“还”回去。两周后,亲戚退货,店员全额退款。亲戚对自己的行为洋洋得意,还到处炫耀自己的聪明。文章的题目叫《让中国式的聪明滚出中国》,可见这样的小聪明多么令人生厌。

    同样,家长不要在孩子身上实施小聪明。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只顾一时不顾长远,常常居高临下耍点权宜之计的小聪明,戏弄甚至欺骗孩子。

    比如常见的哄孩子吃药。有的家长劝孩子吃药用的方法基本就是“欺骗”。比如,“宝贝,今天的药一点都不苦”;“吃吧,最后一粒了,明天就不吃啦”;“吃了药咱就去买玩具”等。开始孩子信了,吃了,可是真的很苦啊,他会怎么反应呢?要么大哭大闹抗议家长的欺骗行为;要么牢记教训下次坚决抵制,家长说什么他也不信了;要么默默地咽下这口苦药,然后从思想认识转变成行为方式,掌握了方法以后再去举一反三、变本加厉,以至于“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总之,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小聪明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孩子的小聪明,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件孩子所做的投机取巧、钻空子、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小事情”,要及时扶正祛邪、因势利导。这样才不会使孩子耍弄的小聪明由小积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聪明与大智慧的思维表现过程基本一致,但达成的目标不同,前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后者有情感目标、利他目标和社会目标。目标不同视域就不同,一“小”一“大”,显而易见。利己是本能,利他需要教育,真正有大智慧的家长,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个为了投机取巧而耍弄的小聪明,从小抬高孩子思维的起点、行为的立足点,放大其目标视野,从小培养孩子的大智慧,做一个大方、大气、大思路的人。(作者黄琦,系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著有《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