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小学校园里的学者校长
“我一直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长期做教育哲学的相关研究。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到一所小学当校长。”2014年8月19日,时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的于伟被学校任命,出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文简称“附小”)第14任校长。
在吉林,附小是地位非常特殊的一所学校,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从上任小学校长第一天起,于伟便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校史、进班级听课以及与教师交流上。在出任附小校长第83天的新生家长会上,他提出了“率性教育”。随后,附小逐步尝试在各学科中进行“儿童之问、之思、之学”的教学研究,由此开启了一名当代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基础教育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
发掘“率性教育”的土壤和资源
于伟说,到附小不到3个月提出“率性教育”,但对其思考足有17年。
“1994年,著名教育学家陈元晖老先生讲过,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就是《中庸》,尤其是开篇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陈元晖先生的几句话,使于伟对《中庸》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率性”这个词,最早就来源于《中庸》。在于伟看来,《中庸》开篇三句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中国人关于天命、人性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我把‘天命之谓性’中的‘性’理解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率性’便是遵循这个规律。”基于此,于伟把“率性教育”解读为“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
“‘率性教育’的提出与附小的历史息息相关。”初到附小,于伟首先对附小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附小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包括“小主人教育试验”“开放式个性化办学试验”,都成为他提出“率性教育”的很重要的土壤和资源。首任校长王祝辰曾在论著《动的教学法之尝试》中提出:“我们知道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活泼的、向前进的……儿童有动的本领,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常看到十千百的儿童,绝无静止的时候。我辈从事教育者,应该顺应或者适应儿童的这种自动力,使之动而不应使之静。”
“我们是在上海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撼,这使我们更坚定了倡导率性教育的信心。”于伟说。
走进教育研究的“田野”
于伟的“教学工作坊”,除了窗户和门之外,只要靠墙的地方都摆满了书架,上面满是图书,足有1000本。装帧或古朴典雅,或精巧细腻,让人如置身于图书典藏室。“这是我们班子开会、团队研讨,以及我和研究生、海内外学者交流研讨的地方。”
于伟表示,白天几乎没有读书时间,所以上班以前和下班之后可以翻一翻,而更多的是在假日阅读。在于伟看来,校长的主业应该是思考和听课,即思考学校明天的事情,而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考则要依据日常的听课。到附小3年,于伟有开不完的会,办不完的事,但在“听课”上绝不含糊。据不完全统计,在附小的1000多天里,他听了500多节课。
任校长后,于伟的科研成果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多。“我觉得这两年的成果要比单纯坐在书斋里面写文章更有价值。因为教育理论的创生需要临床,需要肥沃的土壤。”于伟不仅是一名小学校长,还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按照规定,他每年要给本科生上20学时的课程,给研究生讲两门教育哲学专题课。一边是繁重的高校教科研任务,一边是事无巨细的小学校长工作,可对于伟来说,二者相得益彰。
从大学到小学,于伟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从书斋式的理论研究进入到田野研究、深入到课堂之中,再用教育理论这一锐利的武器去透视、理解、渗入,把握学校和课堂中发生的一切。
倡导“有过程”的教学
于伟刚来附小时,发现对于课间操,老师们非常在意队伍站得齐不齐,就连低年级的班主任也是如此。他说:“小孩子不用那么齐。让一年级孩子走得那么齐,更不应该。”
于伟希望小学教育能打破“完美主义”,对孩子要有足够的等待。他曾经给一年级数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1+1=2”,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有的一年级孩子却有困惑—— 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二,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梨为何也等于二呢?低年级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个别的事物上,这时候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引导他们逐步学会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一课要求学生复述,但课文讲完之后,任课的刘丹老师并没有马上要求复述,而是让孩子们根据找出的故事情节来制作“小人书”。这样,孩子们一边画一边写,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提炼出主要情节。孩子们通过“画”故事,与同桌交流,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口头复述。不仅降低了难度,过程也变得具体,形式充满童趣。刘丹说:“学校强调低年级要生生对话,通过对话,孩子们的思维过程便自然呈现出来。这样的课,看似教师说的少、很轻松,但实际上,学生的对话需要老师去倾听,同时要进行观察、对比、评价。而课上的孩子,则更热情、更专注,交流的深度也超出预期。”
班主任老师于晶说:“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追求整齐划一,要求无论什么基础、什么性情的学生都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今,在附小,老师允许孩子们在课上坐得舒服一些,允许队伍站得歪一些,允许孩子们在走廊里玩耍。老师们时刻提醒自己:对孩子们不进行过度教育,教育节奏放慢一些——有时,慢即是快,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允许孩子们不同程度的表现行为。
“教育需要经历的过程,等待儿童的过程,允许出错的过程,给孩子时间的过程。”于伟说。
办所有“儿童哲学”的学校
在附小,孩子们写的字、画的画,都是珍品,学校出版的书籍、校刊的封面、会议材料袋上的画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每到课间,附小的校园到处是欢乐的海洋。
2015年6月,由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高峰论坛在附小举行。会上,于伟以“儿童的意蕴与率性教育”为题,作了论坛的主题发言。他强调,儿童是哲学家,好问与探究是其天性,亦为智慧之源;儿童还是艺术家,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愿望;儿童更是梦想家,儿童的想象力使他们可以步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
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石中英教授表示,附小这样一所全国知名的小学,它独特的空间设计,开放式的教室设计,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对教育的一种期待。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很多作品,看到了个性的表达。这也是本次会议最独特的地方,即第一次在小学召开教育哲学会议……
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儿童哲学”正式与附小结缘。2015年10月,学校组织参访团访问了儿童哲学“重镇”——台湾儿童哲学基金会。2016年初,于伟向全体教师推荐了马修斯的哲学三部曲《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新学期开学后,学校举行了儿童哲学作品研读交流会,12个学科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了互动交流。通过读书交流,大家基本形成共识:“向儿童学习”,“要保护好儿童独有的哲学思维”;教师要反思自己的“优越感”,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成年人在接受多年的教育之后,获得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孩子身上恰恰有成年人所失去的,比如纯真、天真和想象……(本报记者 赵准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