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我走不到今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致教育》 汤勇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多月前,收到汤勇先生馈赠的《致教育》,手捧这本精致而又沉甸甸的教育著作,心中油然升起浓浓的敬佩之情。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一些辨析与看法,给人以新的启迪。

    在《致教育》中,汤勇说:“不读书,我真的走不到今天。”他结合自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一个人一辈子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因为以书为凭,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书作媒,可以穿越古今,知晓天下。

    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由此我想起一件事情:作为北大学生的冯友兰,第一次去办公室拜会校长蔡元培,回来用“光华霁月”来形容当时在场的感受,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个办公室都被照亮了。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因此,我非常认同汤勇先生的看法,“一个人能够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将是不一样的生命状态,不一样的人生风采”!

    从《致教育》一书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爱”的教育情怀。在汤勇先生看来,“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爱。”作为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人类情感,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谈到“教育需要爱”时,汤勇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爱。”“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爱心的传递。”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其实,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都在向我们彰显了一个“爱”字。

    有了对“爱”的深刻理解,汤勇进而指出:“优秀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爱学生,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一直认为,搞教育的人,特别是教师,首先不是看他的学历,要看他是否真正喜欢教育,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人搞教育,他就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教师的爱是渗透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如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说“哭几回才能把青衫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此时他眼中充满了泪水,这就是教师,全身心投入,进入作品之中,与作者情感共鸣,捧出的是一片仁爱之心。

    在现实中,对教育教学工作如此投入的教师不是很多。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打击大多数学生。这样一来,许多所谓的“差生”就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的灵性也在教师的管制之下被埋没。为此,汤勇在《致教育》一书中呼吁,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在《致教育》中,汤勇对“教育是职业还是事业”这一问题的阐述,可谓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他分析道:“职业是什么,职业的本质是交换,我付出劳动,你给我报酬和利益;事业不是交换,事业是超越交换的。职业的动机是生存,是养家糊口;而事业是为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它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东西。”当然,汤先生这里主要是针对校长做教育的态度而言。其实,做教师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

    关于职业与事业之区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怎样办好今天的中学教育》的演讲中也有一段很好的阐述:“职业是一种谋生的途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更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职业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职业的升华。”其实,刘校长的这番话与汤勇书中的看法可谓异曲同工。在汤勇看来,“今天工作了明天还想工作,那就叫事业;今天工作了明天不得不工作,那就叫职业”。

    无疑,比之其他职业,教师职业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将教育当作事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门必修课,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事业与职业虽一字之差,所折射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却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致教育》是一部可以让人不忘初心、宁静致远的书,更是一部能够引领读者回归教育本原的书。我想,这也正是作者将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思考汇集于本书中的意义所在。

    (作者潘裕民,系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海研发中心副院长)

上一篇:坚守一片成长的乐土     下一篇: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