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的根源在于教师的“重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来都把老师尊称为“先生”,很早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社会各界更把大学教师当作知识的化身、品格修养的典范,一直把大学看作是神圣的学术殿堂。在川大,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始终坚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信念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严谨尽责、教书育人,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面对当前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还是有个别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尊重情怀,缺乏自省、自重和自律,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是崇高和神圣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热爱、去敬畏的。这份热爱和敬畏源于教育事业本身的使命,源于我们肩负的教书育人责任,源于我们大学对老师严格的要求,也源于我们作为大学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热爱和敬畏“大学老师”首先在于坚守理想信念。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教师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教师要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我认为,黄大年精神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书育人天职的坚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我理解这个“道”,就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之道,就是教书育人之道,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教师既要当好传播学识的“经师”,更要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人师”。

    热爱和敬畏“大学老师”关键在于积累扎实学识。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一桶水的要求早已经不够了,而是需要一片海洋,这就对我们每个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川大这样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好老师,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去应用知识、去创造知识,教会学生去思考问题、去想象创新;不仅要把本学科的知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索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去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面和探索未来的潜质与能力。

    热爱和敬畏“大学老师”重点在于坚守底线。做人要坚守底线,做老师更要坚守底线。对于大学老师来讲,不仅要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和政策底线,更要坚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底线。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术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学术科研活动,真正弄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牢记学术道德红线不可逾越、学术道德底线不可触碰。我们宁可晚一点评职称、慢一点出成果,也要靠自己的真努力、真功夫做真学问、真科研,守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底线,兢兢业业教好书、踏踏实实做科研、勤勤恳恳育好人。

    热爱和敬畏“大学老师”根本体现在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在于爱心的传递,在于教与学的互动、在于情感的投入,就是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们对“大学老师”的热爱和敬畏,归根结底就体现在发自内心对每个学生的热爱和敬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关键要有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无论是校长、院长,还是博导、教授,只要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了这项崇高的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就必须倾注自己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始终以无限的忠诚、饱满的激情永葆对“大学老师”的热爱和敬畏。

    (本文摘自作者在四川大学2017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