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地铁“守夜人”
9月7日,晚上11点30分,北京地铁14号线大瓦窑站,最后一班地铁刚通过没多久,一群年轻人出现在站台上。大家集合完毕后,熟练地换上厚厚的绝缘鞋,再套上反光马甲。他们带着仪器设备,抬着一个塞满各种元器件的行李箱,走下轨道,进入幽深的隧道。
这群年轻人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没有人记得清自己已是第几次在地铁停运后来到这里。他们的目的地是设在地铁轨道上的实验点。肖宏教授是带队教师,他每次都会习惯性地看看手表,“时间很紧张”。为了不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他们必须在凌晨3点以前结束全部工作。光是带着设备沿着轨道走一个来回,就要4公里。再加上绝缘鞋很硬,穿起来并不舒服,大家都吃过它的苦头,“走的时间稍长,脚后跟能疼一天”。
他们的任务是在实验点安装设备,测试接收信号,确保设备可以自动工作。这个项目的名称叫“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读起来还真有点拗口,甚至连肖宏本人都没法一下子完整、准确地说出来。但对于这个项目的意义,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运行期间,地铁列车每隔几分钟就要在轨道上经过一次。沉重的压力经年累月作用在轨道上,轨道的各项指标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形成安全隐患。传统的检修方式是,在地铁结束运行后,由维护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这种检修方式不仅费时费力,对人员素质和责任心要求高,而且属于事后检修,往往要在轨道结构件发生明显改变时才能发现问题。
而肖宏带领学生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是把事后检修变成事前预防,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人力及人员素质的依赖程度。设备安装完毕后,每次列车经过,传感器采集到轨道微小的变化数据,通过4G网络直接发送回北交大的实验室,由研究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判断出轨道的服役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凌晨2点30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研究生刘铁旭拿起一把锤子用力敲击轨道,旁边的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组数据。肖宏松了一口气:“这说明设备正常运行了,今晚没白干。”他再次抬腕看看表,“时间差不多了,大家收拾东西,撤!一定要注意,别把任何一个小零件落在轨道上!”最后一句话,他连说了两遍。
来时大家还有说有笑,回去时已是一路沉默。一队地铁维护人员与这群北交大的年轻人擦肩而过,传统和未来就这样奇妙地交汇在一起。这时的城市尚在梦乡,几个小时后赶早班的人们将涌进地铁站、涌入地铁车厢,迎来新一天的喧嚣与忙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