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走在前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是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学前教育是贫困地区教育的短板。实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将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需建设的幼儿园全部纳入规划布局,予以优先保障。计划2016—2018年,在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实现贫困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目前已完成1186所,完成规划任务的84.7%。

    三是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升计划”。教育的薄弱主要是教师的薄弱,山东在全省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扶贫重点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实总量、优化结构、结对帮扶、全员培训、上门送教等,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状况,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省直第一书记帮包村幼儿园园长已完成全部轮训,培训园长和骨干教师3696名。集中培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30665名。以志愿服务、送教下乡的方式,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2205名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在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特级教师等的遴选中,向农村学校和教师倾斜,给予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

    二、构建2个网络,“织紧”合力攻坚网

    一是着力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在全省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和支持菏泽教育发展结对帮扶工作,着力构建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结对帮扶”网络。目前山东省已结成4427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基本实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全覆盖。

    二是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扶贫网络”。精准对接脱贫需求,采取扶贫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第一书记帮扶、专家服务团队下乡等各种方式,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目前已设立高校科研扶贫计划项目183项,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05个,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近千人次。

    三、完善3个体系,“织密”资助保学网

    一是着力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全面覆盖,切实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在全国率先免除山东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对升入山东省高校的建档立卡学生,按“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发放国家助学金。2016年以来,山东省累计核准并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36万人次,累计投入资助资金9.03亿元。

    二是着力完善“特殊群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做好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专项保护行。截至目前,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3277个,覆盖率达到91%,惠及留守儿童6万人。

    三是着力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在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学校和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遴选工作中,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让贫困家庭中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施高职(高专)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安排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热门”专业,优先安排订单式培养专业,单独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这些学生进校后,实行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力求做到招录一个、成才一人、脱贫一户。2016年、2017年,山东省参加高考的13985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进入培养体系。

    通过前期工作,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有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山东将围绕“四聚焦四精准”,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学段、重点环节;进一步突出精准要求,精准调整资助对象、精准完善机制政策、精准落实各方责任、精准完成各项任务。在推进“3项计划”再攻坚、“2个网络”再提升、“3个体系”再巩固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教育精准扶贫品牌工程,为山东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扎实行动 提供更多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2011年以来,山东省先后组织实施第一、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重大民生工程及精准扶贫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学前教育普及步伐加快

    (一)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大幅增长

    2011年山东省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为242.3万人,截至2016年增加至275.2万人,在园幼儿总数增加了32.9万人,增幅达13.58%。 

    (二)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显著提高

    2011年,山东省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仅为73.9%,2016年达到84.86%,增长了10.96%个百分点。

    二、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提高

    (一)幼儿园总量明显增加

    2011年全省幼儿园共18455所,2016年底达到18853所,幼儿园共增加398所,增幅2.16%。

    (二)农村幼儿园建设加快

    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通过省级认定。2010年以来,全省共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1714所,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率、公办率和省级认定通过率均达全部。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提升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省财政给予10万元奖补,共计524所幼儿园受到奖补。在7005个省定贫困村规划建设幼儿园1000所,目前已完成762所,为更多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提供了学前教育机会。

    (三)城市居住区配建幼儿园取得进展

    2011年以来,山东省配套建设幼儿园2236所,占规划总数的65.9%。其中,办成公办幼儿园1022所,占总数的45.7%,办成民办幼儿园984所,占总数的44.0%。

    (四)整体办园条件得到改善

    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改善办园条件。2011年以来,全省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770所(其中公办园14455所),占总数的91.7%。

    三、学前教育发展保障力度加大

    (一)政府部门投入水平有了提高

    2016年,山东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达62.26亿元,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由2011年的0.84%提高至3.3%,济南、青岛、枣庄、滨州超过4%,东营达到10%。2011年以来,省级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9.5亿元,同时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3.5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各地扩大普惠资源、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建设贫困村幼儿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儿童等。

    (二)幼儿教师队伍得到初步加强

    山东省编办、教育部门出台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公办园编制核定工作,鼓励各市通过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方式补充公办园幼儿教师。2011年以来,新增幼儿教师7万余人,其中在编教师1.9万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聘任制教师8239人。通过开展远程全员研修、骨干教师集中面授、贫困地区送教上门、齐鲁名师名园长建设工程等项目,提高了园长、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员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39.9%提高到目前的52.4%,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到75.65%,比2011年提高23.7个百分点。

    (三)建立学前教育兜底保障机制

    建立学前教育政府部门助学金制度。2011年起,按照每生每年平均1200元标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助面达到10%。2011—2016年,筹措学前教育资助资金7.81亿元,资助幼儿约80万人次。自2016年起,免除建档立卡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保教费2737万元,19260名幼儿受益。

    四、学前教育管理得到加强

    (一)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政策

    先后印发实施《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第272号省政府部门令)、《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山东省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5—2017年)》《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山东省城乡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及管理使用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管理办法》等政策。

    (二)加大办园行为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保教质量、收费管理等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的管理,明确规定幼儿园原则上不使用车辆集中接送幼儿,确需使用车辆集中接送的,要经县级校车管理部门批准。

    (三)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

    省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日照市作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并进行宣传推广。组织开展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认定,增加优质幼儿园数量。开展了四届幼儿园办园特色评选及展示活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办园理念。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突破障碍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制定50多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涵盖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等,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重要抓手,建立上下贯通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

    一是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制度,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0余万人。二是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实施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录取模式。三是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启动建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些改革举措的综合实施,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在适合的专业中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二是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不同学段课程,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基本建立。三是建立奖补机制,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内涵建设。四是在所有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支持举办和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2016年参加全国大赛共获奖项326个,奖项数位居全国前列。

    三、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一是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二是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三是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将高等职业院校职称评审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四是实施教学名师、教学团队、青年技能名师、能工巧匠进职校、教师技能大赛等系列工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