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意愿强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制图:中国教育报 李澈

    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现状及意愿、了解程度和认识途径、实施形式和影响因素等,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更有效地推进中小学生态教育提出建议。

    1 基本情况

    调查采取网络调查的形式,选取河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多所中小学,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至6月,共收到有效问卷7174份。调查对象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所有年级。

    其中,认为生态环境重要的占93.06%,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占5.62%,另外也有1.32%的人认为生态环境不重要。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生态知识的中小学生占参与调查者的80.62%,表示意愿一般、取决于具体学习内容的占17.79%,表示不愿意的占1.59%。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较强烈。

    (一)参与调查者的生态教育现状

    1.对生态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熟悉程度

    49.92%的人表示比较熟悉、对相关内容有一些了解,38.05%的人表示不太熟悉、但是听说过,12.03%的人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

    2.在校学习生态课程的现状

    表示学校有单独的生态教育课程来讲授生态知识的占34.33%,表示没有单独课程,但有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的占41.27%,表示都没有的占24.39%。

    3.对学校应该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的态度

    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进行教学的占86.16%,觉得无所谓、不是太关心的占9.27%,认为不用开设生态课程、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就够了的占4.57%。对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表示明确支持的接近九成。

    4.参加生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的占40.37%,参加过校外的生态实践活动的占22.44%,没有参加过任何生态实践活动的占37.19%。没有参加过生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超过了三分之一,占比较高。

    5.最近一年内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频率和形式

    最近一年内参加了四次左右生态实践活动的受调查者占18.44%,参加了一次生态实践活动的占18.02%,具体形式有垃圾回收、植树、节能宣讲、绘制手抄(板)报、社会调查、观察动植物、养花草、郊游、夏(冬)令营、参观生态基地、了解工业污染、听讲座、参加生态知识竞赛、参与公益活动、放生小动物、外出旅游等,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形式较丰富,但是,最近一年内没参加过生态实践活动的人数比例高达63.53%。

    (二)参与调查者的接受生态教育方式

    1.生态环境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

    参与调查者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最常用的渠道是网络,有60.4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其次是学校课程和电视、广播,分别有57.11%和55.58%的受调查者通过它们学习过生态环境知识,同时有41.94%的人表示从身边开展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到过生态知识,另外有3.32%的人表示还有其他的了解途径,例如阅读书籍和报刊,通过和父母、同学、朋友的交谈等。可见,媒体已经成了生态环境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比例甚至高于学校课程。

    2.对待生态环境方面报道的态度

    当阅读报刊书籍,看到生态环境方面的报道时,表示会很认真地看的占64.71%,表示会大体浏览一下的占28.76%,只看标题和结论的占3.82%,还有2.72%表示不感兴趣、不会去看。表示会认真看的接近三分之二,会对内容认真或大体留意的共超过九成。

    3.看待环保志愿者活动的态度

    对于有机会时是否愿意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79.08%的人表示愿意,17.83%的人表示看当时的情况,3.09%的人表示不愿意。

    (三)参与调查者的生态意识

    1.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的反应

    表示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的占53.37%,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的占36.14%,觉得扔垃圾不应该但是不做任何行动的占8.29%,觉得正常并当作没看见的占2.19%。表现出有明确行动支持的正确生态意识的占九成。

    2.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

    表示对生活的周边环境很满意的占30.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1.39%,表示一般的占22.44%,表示不满意的占15.42%。总体来说满意度不高。

    3.认为周边环境问题需要改进的方面

    认为周边环境最需要改进的是生活垃圾的人数最多,75.87%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同时有66.39%的人也认为绿化需要改进,64.79%的人认为噪音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有58.85%的人认为水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45.62%的人认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有待改进。

    (四)参与调查者的家庭支持力度

    1.父母对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非常支持、鼓励其参加的占64.50%,以子女自己的意愿为准的占31.04%,不太支持、认为没必要的占4.46%。可见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实践能够获得家庭支持的大约占95%。

    2.父母不支持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

    在父母不支持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原因中,比例较高的是怕户外活动有不安全因素,占比53.75%,其次是不想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占比37.91%,也有6.36%的家长因为参加活动需要交费所以不支持子女参加。

    (五)参与调查者的生态常识

    1.对放生小动物的认知

    当问到对表述“因为我们要爱护小动物,所以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买些小动物放生”判断正误时,有65.05%的人选择正确,34.95%的人选择不正确。而实际上,随意放生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并无益处,所以放生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对于放生行为的认知的准确率仅有34.95%。

    2.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认知

    当问到对于秋天掉落在树干周围的枯叶应该如何处理时,60.26%的人选择“收集起来,打包运走”,39.74%的人选择“让枯叶在原地腐烂”。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枯叶在原地腐烂能为植物提供更好的有机养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3.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认知

    当问到“一片人工种植养护、供游人欣赏的十里桃林,一个长了各种植物、没人管理的原始森林,哪一个的生态环境更好?”35.17%的人选择十里桃林,64.83%的人选择原始森林。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是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自我平衡、自我修复功能的,应该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增加其自然属性,因此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优于人工打造的园林。参与调查者对生态环境衡量标准的认知准确率高于前两项,为64.83%。

    4.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当问到家里有几个垃圾桶比较合适时,34.26%的人选择3个,27.13%的人选择5个,21.8%的人选择4个,13.05%的人选择2个,还有3.76%的人选择1个。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角度,应该对厨余(有机)垃圾、可回收(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存放和处理,因此家里放3个垃圾桶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当然,若要多于3个也可以,那样就分类更细,只是稍微减少了可行度和经济性。不过少于3个的选择是对于垃圾分类认识不清的。因此,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完全准确的比例为34.26%,大体准确的比例为83.19%。

    2 调查结果分析

    (一)受调查者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生态教育概念的熟悉度一致。

    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受调查者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评价较高的,对生态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熟悉程度也较高。另外,受调查者参与调查时的心态也会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应该先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生态教育的开放、接受、好奇、求知的心态。

    (二)中小学生对生态常识的认知还需加强。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生态教育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基于中小学生生态常识的初步测试,应该认清生态教育的现状,不能因为生态教育的有序开展而对结果盲目乐观;同时应该加强重视,正确引导,让中小学生们系统地加强学习,从教材的开发研制、课程体系的丰富完善、师资的培养充实等多方面加强保障。

    (三)中小学生生态教育总体参与意识较强。

    受调查者们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意愿和参与意识,同时,经分析发现,高年级学生生态参与意愿相对较低。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年级升高,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也相对较小,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接纳力均更强。因此,应该尽早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教育

    (四)中小学生生态知识学习渠道较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处于发展阶段。

    中小学生接触和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渠道较多,主要渠道呈现一定的年级差异,总体而言,目前学校课程仅为排名第二的学习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网络信息。年级越高,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比例越大。学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正从起步走向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社会实践来融合,两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3 结论与建议

    (一)继续提高认识,推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质发展。

    继续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实践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抓住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接纳度的黄金时期。一是监督外围环境的同时,加强自身内化建设,教育者要保持坚定清晰的生态意识不动摇,将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成言传身教之路。二是大步向前的同时,适时审视教育成效、调整教育节奏、把握教育进度,根据生态教育存在的地区和群体差异,设计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紧密结合,不仅要追求生态教育展开的速度,更要追求其效果。

    (二)完善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信息安全监管。

    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兼具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操作性,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校内课程要做到课时合理、内容丰富、表述生动,使独立的生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渗透相结合;校外实践则要难度适宜、频率适中、形式多样,基于校内课程设计和开展,又促进校内课程消化吸收,推动校内课程逐步深入。

    另一方面是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加强网络生态教育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用正式、规范、接受监督的官方网络课程代替随意、大量、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网络课程与学校课程形成良性互补;第二,加强网络资讯监管,保证网络知识的来源可靠、渠道畅通,开辟生态知识和信息交流分享的专属网络平台,保证生态教育网络环境的安全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