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内涵式发展强调成果绩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双一流”建设突出绩效导向,明确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国家以绩效为导向支持“双一流”建设的方针政策,代表了广大高校和全社会共同心声,大家希望看到国家的财政投入被切实、高效地使用,高校“双一流”建设收到预期成效,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换言之,高校如何更新理念、精心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结出硕果,这些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高校重视内涵式发展,用实际成果交出建设“双一流”的满意答卷,这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一是坚守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目标。长期以来,高校和学界把争取到国家教育工程看作是对学校的认可、荣誉及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投入。事实上,国家设立教育工程,初衷、目标都是希望入选高校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和要拿出实际的建设成果。回顾过往,进入“211”“985”工程的高校都获得国家高额财政补贴,而且身份固化、利益固化,客观上也存在社会上对高校“211”“985”身份的关注超过了对其建设成效关注的现象。现在强调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对国家教育工程的“占到位子就能得利”的不当观念。

    二是促使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不可否认,在国家教育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重申报、轻验收现象,高校中也存在对建设项目的预期成果论证较为粗糙、随意的问题。一旦学校申报的项目获批,有的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至于后期建设、成果验收等环节,往往敷衍了事。把重心落到成果上,严格对预设目标进行评审,将有助于高校充分重视“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实施。高校加强内涵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保证高校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建设上,拿出实际成果对国家财政投入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三是为高校专心治学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国家相关文件多次明确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过多的外部行政会议、庆典活动等,会耗费学校领导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分身”于学校内部学术、行政管理事务,同时过多的行政检查、汇报等事务也会令学校干部与教师疲于招架,这些都会影响高校办学治学应有的沉静和专注。为此,要最大限度地给予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治学的时间和空间,静候高校亮出“双一流”建设成果。政府部门和全社会把注意力放到高校建设成果上,这是最简洁、明了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

    四是提供让“黑马”脱颖而出的公平竞争环境。随着国力强盛和教育投入增加,中国建设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早晚的事。应该说,今天财政问题已不再是影响中国“双一流”建设的绝对条件,而且各路社会资金也还在不断投向教育领域,由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无疑是中国“双一流”建设早日实现的必然土壤。如果说,“双一流”建设名单可以由政府发布,但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定要凭业绩和成果来说话。所以,要鼓励“双一流”建设名单外的高校参与竞争,亮出成绩,这样的氛围有助于选拔出中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的“白马”和“黑马”高校。

    五是吸引社会各界监督和支持“双一流”建设。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实现一流教育强国梦想更是世代仁人志士生生不息的追求,今天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重大战略,正是国强民强体现,高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建设成果,接受社会大众监督和评议,获得更广泛建设资源。就以人才培养为例,学校应公布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预设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都应明确能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做些什么等关键问题,也要分析实际取得的课程效果和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的实际状况等。高校亮出建设成果,对高校“双一流”内涵式建设最有效的自我问责和外部监督机制。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重视高校内涵式发展,既有助于调动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助于“双一流”建设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推进,扎扎实实以成果绩效赢得认可和荣誉。

    (作者系同济大学办学质量评估院专家,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