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尤需良好心理环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南宁市南棉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快乐涂鸦。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幼儿,如一粒泥土中的种子,看似微小,实则孕育着未来。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领域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当幼儿的日常喂养与安全保障基本解决之后,幼儿心理发育与精神成长逐渐成为养育者、教育者的关注重心。

    何为幼儿心理环境?幼儿心理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丹麦著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贝茨教授有这样一句论断:“儿童不是成年的预备役。”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身心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正是关乎儿童当下教育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特别是对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春雨入夜,润物无声。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促使幼儿积极向上,推动幼儿发展;相反,压抑的不够完善的心理环境,会导致不良性格的形成,制约幼儿发展。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园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幼儿阶段精神需求?我们的工作从如下几个层面展开:

    营造温馨愉悦“家”的氛围,满足安全需求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幼儿只有在拥有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来,更多地体验到轻松、愉悦、自在、欢乐等美好情绪。

    在环境创设中,应该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创设像“家”一样的温馨愉悦的环境,从而打开心扉,激发幼儿参与、体验、探索,促进自主学习。

    小班刚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情绪比较明显,班级内应多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创设“家”氛围。在娃娃家区角,投放小沙发、电视、梳妆台、小床、娃娃、若干衣服、冰箱、小书架……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形式融入其中,给娃娃穿衣服、招待“小客人”、打扫“房间”、照顾“病人”、喂养“小动物”等情境活动,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容易把对家的美好情感迁移到幼儿园。

    在营造“家”氛围时,还要重点关注性格内向、慢热型幼儿。在情况允许下,多肢体接触,多安抚和拥抱,多蹲下来平行目光交流,允许带最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多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浇花、擦树叶、收毛绒玩具、照顾小乌龟……让其通过系列的活动感受到温暖和被需要,从而打开心扉,融入集体。

    鼓励良好的同伴关系,满足社交需求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度过的, 当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社交需求开始成为其行为的主导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认为,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同伴群体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幼儿学会“共情”,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促进社交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也明确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成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教师要多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使幼儿通过游戏中的社会角色建立真实的同伴关系。也可以尝试打破班级壁垒,多给孩子创设相互交往的平台,开展跨班、跨年龄段的混龄游戏,让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相互联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解决矛盾也是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的中班,可以利用好教育契机,在班级内创设“和平角”,引导幼儿学会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独立面对冲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设置裁判(幼儿充当),放手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利。如果幼儿解决不好,教师再适时引导和干预,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班内社交能力较弱幼儿,要采用适宜的策略进行支持(例如,可以指定与兴趣一致的小朋友多互动),引导其和其他幼儿良好互动,满足友爱和归属的需要,促进健康发展。

    形成平等师幼关系,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师幼关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幼儿每天在园和教师朝夕相处,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还要长,因此,师幼关系是幼儿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教师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接纳个体差异,尊重幼儿选择的权利和“试错”的权利。

    在这里举两个小案例。小班幼儿皮皮特别喜欢把鞋子穿反,刚开始我以为他分不清左右,后来经过观察发现,他左右方位的分辨能力非常精准,他只是觉得穿反很好玩。强制性让他把鞋子换回来几次之后,我开始改变策略,允许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穿鞋子但要小心别摔倒。皮皮对这个小小的权利很开心,两周之后,他主动正确穿鞋子,而且在他穿反鞋子期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外。

    中班幼儿哲哲突然有一天很喜欢把小朋友的拖鞋放在院子里大大的竹筐里(幼儿园原来盛废旧报纸的,后来废弃了),幼儿园里丢鞋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及时纠正她的“错误”行为,但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允许哲哲放小朋友的鞋子,但是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物归原主。一周后,哲哲心满意足体验了她的想法,原来她想看看多少双鞋才能装满大竹筐,结果是需要两个班的拖鞋。

    这两个小案例,让我收获很大。在事情发展之初,我的惯性思维是及时制止,当然也不会了解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如果教师不能打破常规思维的壁垒,就是假象的“平等和尊重”,折射出的教育观是陈旧的,跟不上幼儿发展。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是要从根本上肯定幼儿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和思维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而不是控制和压迫。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通过尊重、关注、倾听、共情等方式去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支持他们发展成人格健全的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