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营养餐:从吃饱到吃好须迈几道坎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6》显示,从1985年到2014年的30年间,我国学生肥胖检出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等慢病风险不断加大且呈低龄化趋势,学生营养面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双重挑战。

    为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大连)学生营养餐高峰论坛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学生营养餐产业《大连宣言》——“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倡议书。

    本次会议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关于“改进校园餐食管理”的精神,并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学生餐营养指南》等系列文件的规定要求,聚焦国内学生营养餐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

    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伟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的互动,梳理问题与成因,推动校园餐向更加安全卫生、营养美味、标准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营养餐管理须规范

    据了解,我国学生营养餐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80年至1988年为舆论倡导与自发试验阶段;1989年至1998年是民间推动与扩大示范阶段;1999年至本世纪初是政府主导与全面推广阶段;2008年至今是因地制宜、多元全面发展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学生营养午餐由城市到农村、由沿海到内地不断延伸推进。2011年实行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更是惠及了29个省份近3600万名学生,有力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

    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得到政府资助,但目前我国还有约1.4亿由家长负担的城镇6至18岁中小学生在学校就餐,这些学生的营养状况同样值得关注。

    为了解我国学生营养餐的现状,改变学生营养餐工作存在的无序状况,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年对中小学校供餐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中小学校园餐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学生营养管理工作,学校普遍缺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学校食堂对厨师培训缺少硬性规定,社会餐饮企业进入校园不规范;二是学校食堂建设改造、厨具配备更新、水电煤气消耗等,存在资金筹措与监管问题;三是学生和家长普遍营养意识薄弱,营养信息混乱,对营养教育必要性认识不足;四是校园营养环境较差,学校周边售卖的快餐、零食质量堪忧,“三无食品”充斥校园及周边;五是学生营养餐发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也有不提供午餐的学校,供餐标准五花八门。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餐科研管理、编写出版了《关心校园餐,营养助健康》专题报告的胡承康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地方开展了学生营养餐工作,但学生营养餐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不足,卫生部门缺乏指导,学校分管领导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认知上有偏差。“由于学生营养餐各项标准建设尚未完整配套,营养餐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宣传,不同渠道或媒体不够科学准确,使社会各方面往往讲好吃不好吃头头是道,讲营养不营养则是五花八门,不科学不准确的东西比比皆是。”

    现实中,由于缺少规范要求,学生营养餐门槛不一,入校园难成为企业最为头痛的事情。从事学生营养餐工作十多年的玖福团膳餐饮管理集团(大连)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金普新区校餐协会会长李松涛回忆当初进入校园的艰辛十分感慨:“太难了,头发都愁白了。民以食为天,可社会中许多人对学生营养并不关注,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也不愿担相关责任,加之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企业进校园简直比‘登天’还难。”

    内蒙古伊利集团负责学生奶项目的宋畅说,一遇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就会提心吊胆,生怕会因此不让干了。

    会议期间,来自供、需、管三方代表围绕校园餐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行了互动和热议。

    在陈伟力看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青少年营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必须尽快解决制约我国学生营养工作的瓶颈问题。“作为国民营养改善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加快营养餐产业尤其是学生营养餐产业的标准化和法制化建设已显得十分迫切。”她说。

    补上“食育”这一课

    大连金州新区童牛岭小学近日迎来了全国学生营养餐与会的专家和企业家,“色香味美”的十元自助餐吸引了专家和企业家的“眼球”,更让代表们感到欣慰的是该校孩子们的表现:吃饭排队,安静就餐;吃完饭后,桌上几乎没有剩饭;用过的碗筷及垃圾都被放到了指定区域……

    近年来,我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学生营养餐工作,但营养餐不营养、学生不爱吃以及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倒牛奶、扔面包现象”,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孟庆芬说,他们对学生就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浪费现象严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吃饭也是一门学问,要通过‘食育’教育让孩子们懂得节约和感恩,让他们在吃饭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

    “我们不光为孩子们提供营养餐,还把它当作了德育课程来抓。”童牛岭小学校长韦瑛介绍说,“我校抓住开展营养餐的契机,开发了‘食育’教育校本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礼让文明、节俭感恩教育,让‘食育’教育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

    “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食育’教育,我们也要补上‘食育’教育这一课。”北京大学马冠生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他指出,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应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小琪指出,“食育”要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必须根据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教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专家们呼吁,为了改善学生营养,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必须构建起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食育”教育模式。

    法律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研究室的张倩研究员致力于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孩子的体质监测工作,她和她的团队研究表明,经过5年多的营养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增强。“这说明加不加强营养是不一样的,”她强调,“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有了合理的膳食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孩子们才能健康地成长。当前我国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由此带来的慢病低龄化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营养工作。”

    今年上半年,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专题调研组赴云南调研,就该省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学校餐食管理情况做了一次全面调查,涉及学校533所,在校生91.7万人。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没有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学校食物多样化方面达不到“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的基本要求。

    “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立法对学生餐供应与管理进行规范与约束,导致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职责不清、措施不力。”陈伟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呼吁,制定并出台全国性和地方性学生餐的法律法规。学生营养餐必须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旨,也是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后努力的方向。”

   ?链接?

    全世界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实施了学校供餐计划,以立法来保证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的长期执行。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学校午餐法》,将学生午餐计划纳入法制管理,上世纪70年代先后出台10多部涉及学生餐的法律。日本1947年至今,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学校供餐覆盖了90%以上的中小学生。巴西、印度则将学生供餐写入宪法并纳入政府计划。

    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建立法制、社会动员、政府扶持等途径保证学生营养健康促进措施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报记者 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