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力同心,夯实成长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华(右二)与校长工作室成员开展每月研讨活动。 本文作者 供图

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中国教育报 合办

    “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围绕领航着力,集中反映这些教育家型校长如何通过名校长工作室平台,发挥种子的作用,实现在领域内和区域内的逐级传递和领航。

    ——编者

    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百年学府潞河中学,跨越三个世纪、历经150年的办学实践,无疑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在150年的办学历程中,潞河中学用扎扎实实的办学实践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在校长徐华看来,今天的潞河教育,除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以外,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的学员,徐华在成立了自己的校长工作室后,带领着工作室的校长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用行动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人格”奠基,教育理念同频共振

    潞河中学150年的办学历史积蓄着深厚的教育智慧,这样的教育智慧可以说是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多数问题回答的结晶。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徐华将潞河中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传递给工作室的其他成员。

    90年前,潞河中学的首任华人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昌祐先生,明确提出“智德体三育齐备”的“人格教育”理念,明确学校办学宗旨为“造就健全人格,培植升学和职业知能并养成农村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潞河中学的首位校长、10余岁就参加革命的方田古先生根据当时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实践,在学校倡导“一切为了祖国”的校训,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世纪之交面对新世纪的剧烈变化,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潞河人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认为陈昌祐推进的人格教育实践是以“人本位”为显著特点的,而方田古所推进的“一切为了祖国”的教育主张是以“社会本位”为显著特点的。基于对潞河办学历史的认识与实践,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老校长张世义带领潞河领导班子提出并确立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健全人格培养目标”。

    经过工作室三年的建设,潞河中学的“人格教育”办学理念也深刻影响着工作室成员们对于教育的追求,并带到了各自学校具体的办学工作中。

    大兴区青云店中学提出“青云文化”建设,校长尚文鹏在徐华校长工作室的指导下,将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提炼为:为每个人搭建成功的阶梯。提出学校教育要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走向成功铺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成功阶梯,并以“云梯课程”为主要内容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共同体研修,行动点亮学校发展

    对于工作室的建设,徐华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如果仅从制度约束和理念认同角度开展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并不能促进校长成长,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使工作室的各位校长凝聚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行动共同体”。

    徐华倡导成员校长依据各自学校的校情、师情、学情,特别是深入研判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增长点,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三年的学习任务。工作室每月一次碰头会,或座谈,或走访,成员校长一起讨论各自学校的发展。

    徐华不仅深入各成员校了解具体情况,帮助各位校长诊断、分析问题原因,还带着工作室的校长们开展“伴飞活动”。

    活动中,徐华与工作室校长们全国各地“飞”,参与名校长领航班广东基地的培养活动。此外,他还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安排了“北京名校寻访”系列活动,工作室成员走进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等校,开眼界、长见闻、启智慧的同时,把教育改革的实践带回各自的学校开展行动研究。

    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借助工作室开展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校长王新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满意度调查,发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学校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但家长、干部、教师对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于是,她提出开发STEM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STEM课程评价体系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州区玉桥中学校长武长亭的成长,则与工作室的成立息息相关。加入工作室时,他刚走上玉桥中学校长岗位。课程改革、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起步,他虽长期工作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但对于如何引领学校适应新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还有些迷茫。在工作室研修和交流后,他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开展了“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促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动研究”。武长亭带领教师系统设计实施了“语言文史、科学探究、艺术鉴赏、身心健康和综合实践”五大类课程体系,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为师生成长找到了突破口。

    联盟协作,“墙内开花墙外香”

    工作室的成立,对徐华来说,除了要带领成员校长成长外,还肩负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徐华一直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及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作为自己工作室的主要内容。几年间,举办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建立潞河中学与内蒙古乌丹第一中学协作体学校、承担与北京财贸职业教育学院贯通培养教育任务、成立潞河中学教育联盟、组建京津冀基础教育学校(中学)协同发展共同体,徐华校长工作室从办学理念、组织架构,再到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5年至今,徐华校长工作室由39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9名学校中层组成的管理团队,百余位高三毕业班教师组成的高考科目研究团队,10次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与协作体学校的干部、教师开展深度的交流与合作。管理层面围绕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及学生活动开展合作,教师层面围绕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主题开展了专题的对接。不到三年的合作,成员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访一直没有停顿,唤起了两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

    2016年,潞河中学教育联盟成立。徐华校长工作室的全部成员校也成为该联盟成员。潞河中学教育联盟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成员学校的内在教育品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区域教育集团,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各校在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特色培养等方面形成集约化发展新模式。通过校际间合作共享,开展纵向协同贯通,横向共研共进,学校资源共享共用,重大事项合力公关,整体提升了各成员学校办学水平。

    2017年潞河中学与天津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及河北廊坊第一中学结成京津冀基础教育学校(中学)协同发展共同体。三所学校共同开展了基于手持移动终端云学习方式变革、现代学校建设、传统文化建设三方面的专题研究。三所学校的干部、教师走进共同体学校的课堂与学生,深入观摩、学习、研讨研究主题,根据计划未来三所学校还将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科技教育、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的、触及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师生交流活动。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

画龙点睛:

共同体成就“最好的自己”

龚孝华

    道相同、心相知、行相合,方可称之为共同体。确立工作室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工作室成为共同体的根本。

    潞河中学校长徐华主持的校长工作室,将潞河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工作室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勇于担当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徐华校长认为,课程方案是师生教育活动的规划,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具体体现,让学校课程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需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实现教育价值追求的关键。于是,在各成员校发展过程中,徐华校长工作室着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自由充分的选择权;突破边界,构建丰富、立体的课程,为学生打开视界,满足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同时,为切实保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真正落地,徐华校长工作室借力北京师范大学李凌艳教授专家组,从专业视角出发,推动成员校各项工作的调整、优化。专家组从教师、同伴、课程、教学、管理、文化等八个方面对学校进行诊断,实时监控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及时调整,不断优化。

    工作室所有成员校长用好诊断结果,在反省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成为每个岗位上最好的自己。随着诊断的持续进行和反思调整的不断深入,基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学校教育,会更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龚孝华,系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