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法宝”:积极心理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次在对学困生周小松(化名)进行家访时,刚入座,孩子父亲便拿出厚厚一沓保证书带着一脸苦笑,母亲则一一罗列孩子的“劣迹”。在家长眼中,孩子的毛病似乎擢发难数。

    接过“罪状书”草草翻阅,有孩子不完成作业时的反省、考差后的保证、与他人发生冲突后的“忏悔”、顶撞父母后的思过,不一而足。

    在父母劈头盖脸的控诉前,孩子脑袋低垂,脸上却是一副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神情。与家长商议后我决定转换思路对孩子进行干预。

    周一早上,我与小松完成一项“神秘约定”后,布置了第一个任务——写出自己的优点。他交给我的纸条上孤零零地躺着4个字:有正义感。我领着他来到办公桌旁,拿出一本扉页写有“周小松成长录”的软面抄,端正地写上:12月4日,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1分;主动上交“作业”,+1分。周二,我交代他写出心中偶像的优点。下午放学前,他洋洋洒洒罗列了8条。我在成长记录本上记录:12月5日,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并主动上交老师,+1分;能发现并认同他人优点,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4分。周三,我拿出他的作业本,将事先圈出的写得最端正的三个字指给他看,记录下:12月6日,有部分字写得特别舒展,+3分。一周下来,能发现自己不足、上课主动发言、主动拾起垃圾等加分已累计到12分。

    周末,“成长录”由家长接力。

    两个星期后,主动向家长问好、帮父母盛饭、主动洗碗等家庭加分已赫然在列。孩子有了明显转变。我及时兑现承诺,不但给孩子颁发了特制奖状,还按约定专程到孩子家当着他父母面发放奖品,并利用周末请孩子吃了“奖励餐”。

    随着积分的不断增长,周小松变得更乐观、更上进、更主动,与家长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黑点”试验。用笔在一张白纸上面点一个黑点,参与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到黑点上,而忽略了占比99%有余的洁白纸面。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往往习惯将注意力放在“扭转”孩子的缺陷上,无视孩子的优点。由于注意力具有选择功能,长此以往,父母的注意力会越来越多地指向孩子的“毛病”,而不自觉地屏蔽孩子的其他方面。

    生活中,不少家长为有一个“劣迹斑斑”的孩子苦不堪言,他们往往遍寻“秘方”,使尽浑身解数却无奈地与孩子渐行渐远。其实,要解决孩子棘手问题,家长不妨参考周小松的案例,尝试着运用些积极心理学知识。

    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疾病、问题、障碍。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的以消极为取向的心理学模式,倡导对人进行积极性关注。在干预过程中,暂且抛开孩子的缺点,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积极面。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内在潜力,并给予正性评价和引导,让孩子体验认同、欣赏、赞美。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不但会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还会引发孩子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从而扬长避短,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上一篇:“匹诺曹”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