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计,更与创新型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发展要求,山东协和学院坚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层面启动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观念引领、内融外协、全程帮扶”的三位一体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全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性新生态。

    观念引领,教育理念新起来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突出强调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创”,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理念特征。

    新概念必然昭示着新理念,山东协和学院多年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内外部其他教育要素及教育活动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山东协和学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克服五种思想、树立五个意识”:克服创新创业教育是副业思想,树立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的意识;克服创新创业教育耽误学习的思想,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更好的学习的意识;克服把盈利放在创业首位的思想,树立把增长学生才干作为创业首位的意识;克服以创业成功作为衡量创业成败的思想,树立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意识;克服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的思想,树立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的意识。

    在“克服五种思想、树立五个意识”的指导下,协和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教育,重点是育人,对象是全体,素质靠养成,能力靠实战,提升靠孵化,特色靠创新”的理论基础。

    “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确立,引领学校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内外部其他教育要素及教育活动的关系,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内融外协,人才培养活起来

    新理念激发着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引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传统模式下,被动接受学习形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创新型社会则呼唤有丰富而广博知识基础,有较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创立了“内融外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融合。

    首先让校内外资源利用活起来。构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现校外教育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全面系统地解决现有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协调融合,校内外教育要素如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问题。资源盘活后,学校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创业机构等多方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生态孵化系统,构建“三培育”孵化体系。

    其次是让课程活起来。学校建立起“1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逐层搭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提升教育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线,依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提升教育”三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各专业学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学生”三个层次,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应对实战的“一条主线、三个平台、三个面向”的“1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然后是让课堂活起来。利用微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种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广泛开展小组讨论式、提问启发式、学生参与式、师生互动式、案例项目化等形式的教学;根据个体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把句号课堂变问号课堂,把单一灌输变成双向对话,由学会答变学会问。全学年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557门,占课程总数的全部。

    最后是让教学和评价活起来。学校构建“233”教学运行体系和“一多二加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233”中的“2”是“双主体”即创新创业学院和二级学院两个责任主体,“3”指通识、专业和提升(就业技能)“三课堂”教育以及开设创新创业服务网、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和开展分类指导服务的“三服务”。不仅如此,在学校教学各个环节制定评价指标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办法,采用闭环式“一多二加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一多”是多元考核,“二加”是增加过程考核、非标准答案考试比例,“三结合”是笔试与面试、知识与能力、日常考试考评与期末考试考评相结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

    全程帮扶,教育平台创起来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突出的重点都是“创”字,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变革,同样需要帮扶教育平台的保障和服务。

    一是进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帮扶。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设立创业苗圃区、创业孵化区、创业加速区、电商主题创业示范区等功能区和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大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开设创新创业服务网,建立政策导航、创业资讯、网络课堂等栏目,发布创新创业信息,介绍创新创业典型;建立专用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答疑、档案查询、信息交流等服务。通过这三个服务平台,就为创新创业立体化提供保障。同时,“三培育”孵化体系也为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帮扶:育种区是对准备开业项目实施帮扶,包括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等;育苗区是对即将开业的项目实施指导帮扶,包括提供注册登记代办、财税融资等服务;育果区是对已经开业的项目实施资金支持、扩大规模、规范经营、拓展市场等运营帮扶。

    二是建立导师帮扶体系,实施“121”帮扶。为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困惑难题,对所有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施校内教师校外导师二对一帮扶,对创业有成的学生实施一个团队帮扶。这种帮扶指导以“终身服务”为理念,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永续帮扶服务,对走向社会的学生同样提供跟踪服务;对就业不理想、创业不成功的学生,就实行“召回”制度,学校免费提供再次就业推荐、创业培训服务机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全程指导帮扶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提供全方位保障,结出累累硕果: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3项,孵化出一批学生自主创业成果,其中毕业生佟福鹏等3人在济南创办“三人行推拿馆”,已拥有近千名会员;毕业生贾照鹏创立北京康民健元营销公司,年均销售额4000多万元;毕业生赵宏要创立济南小胖工作室等三家实体店,资产近40万元。

    三是提供科研技术帮扶。通过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实验教学课程开出率达95%以上,开放实验项目131项,吸引了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博科创业孵化器”、国家众创空间“山东博科众创基地”等44家企业入驻学校,并且通过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建成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4个。

    山东协和学院创立的“观念引领、内融外协、全程帮扶”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其中“1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培育”孵化体系、“一多二加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233”运行体系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系列成果,在马来西亚精英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湖南商学院、广州科技学院、武汉生物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郑州财经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政法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医药学院等境内外30余所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共培训教师5000余人,受益学生共计10万余人,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等实际问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期刊看点     下一篇:怎样建构情感性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