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利奇哲学史》的现实意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哲学史是应该厚古薄今还是应该厚今薄古?”“书写哲学史是否必须要有一个逻辑体系?”“哲学是不是等同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在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的时代,能否凭一人之力写出或翻译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哲学史?”在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出版发行暨西方哲学的翻译、研究与写作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劳特利奇哲学史》中文总主编冯俊教授一连提出了数个问题,引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者的热烈讨论。

    《劳特利奇哲学史》是西方世界在走向21世纪时出版的一部代表当今世界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全书共十卷,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内容,每一章都是以浅近的风格写成,作者也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专家,130多位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

    1995年,冯俊在英国发现了刚刚出版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前几卷后,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极力推荐此书。2000年原版图书出齐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立刻购买了全套图书的中文版权,冯俊亲自担任该套书中文翻译总主编,并邀请了一大批优秀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参与翻译工作。历时15年,翻译字数逾540万。

    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认为,《劳特利奇哲学史》的现代哲学部分关注了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前沿问题,这在当前的哲学史研究中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则表示,该书可以看作是一套西方哲学史的百科全书,它立足于现代哲学,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描述,而是对哲学史上的人物和问题进行了专题式的探讨。集研究性和阅读性于一身,对于汉语哲学界研究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报记者 却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