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丘壑笔下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书华 作

    在中国教育报地方新老记者群体中,杨书华先生是位奇才。他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高级记者,曾任山西记者站站长;他更没有登过书画类的艺术殿堂深造,却成为画家,尤以画马驰名画坛。

    杨书华是山东汉子,人高马大,为人豪爽、热情、坦诚。青年从戎,不惑之年转业,先在地方高校负责宣传工作,后跻身报界,成为一名教育“名记”。三晋大地,处处有他的足迹;修黉乡校,不时有他的宣传图文;教育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称奇;教育事件,叙述得细致活泼,如入其境。当时我也是中国教育报的一位地方兼职记者,对他的勤奋、执着与成绩,很为敬佩,喜欢读他采写的文章。也知道他时常耍弄笔墨丹青,但他在山西太原,我在福建厦门,都在各自岗位忙活着,因而一直无缘目睹其画作风采。直到2013年7月,在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庆典上,他登台献《骏马图》一幅,会后又为记者同道当场作画。其运笔之自如,写意之洒脱,用“胸中丘壑笔下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年9月,他与中国教育报山西记者站其他3位记者共同举行“中国梦·教育梦”四人书画展,我应邀专赴太原,得以较为全面地欣赏他的画作,真有“琳琅满目不能言”之感。

    笔者以为,大凡要在某个艺术门类上有所造诣,都需要勤奋与悟性。对于绘画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勤奋才会掌握娴熟笔墨技巧,有悟性才能产生审美灵感与审美追求。不管是勤奋还是悟性,第一要务是要有生活。作品只有“源于生活”,才会“高于生活”。绘画艺术的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地写生。与大多数专业画家相比,书华起步较迟,然而他急起直追。退休近20年来,足遍塞北江南、边陲海疆,进行着美的发现与创造。

    书华国画涉及多样。能画花鸟,梅之孤傲、竹之劲节、牡丹之富贵,动感甚强;能画人物,少数民族人物极具风情,领袖人物颇见豪迈;能画动物,驴之憨态、猴之灵性、马之雄姿,形似更见神似。尤其画马,无论是单匹、双骑,还是八骏、群骥,仿佛千里雄风呼啸而来。只有亲眼见过奔腾的马,才会产生此种感受。1994年秋,我曾夜宿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场,早晨观赏放牧,上千匹骏马奔驰,端的是“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赏书华画马图,当年情景顿现眼前。

    丹青难写是精神。画马最难,难在画出精神与气势,而精神与气势是临摹不了的。为此,书华多次赴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马的雄健、豪迈、洒脱、奔放的各种形态与多样风姿,留下一幅幅草图与画稿。他在《书华画事》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看到那马群振鬃狂奔、迎风长嘶,那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浪漫主义之雄迈气概扑面而来,真的被感动了。终于在马儿跳跃奔腾时领悟其最为迷人之瞬间,画出了没有确切面目,只有清晰轮廓、骨骼、肌肉在纸面上忽闪着健康的光泽,于是空气中似乎也飞舞流动着一股活跃的气息,这便是我理解的马:注重笔墨情趣,强调情绪激昂,不求写实,但求神似。”这种大写意画马,用的是泼墨技法与狂草手法,墨分五色的图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寥寥几笔,则神采奕奕,充沛着浩然之气与阳刚之美。

    在艺术征程中,书华也从前人、他人的纵笔中获取营养。他最崇拜徐悲鸿大师,一本《徐悲鸿画册》从年青时带到军营,一直读到垂老之年,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难怪画坛称其作有“悲鸿遗风”。连廖静文女士也欣然为他的画集作序,她在序中写道:“书华以悲鸿大师为明镜,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千辛万苦,才成就其今天之画风,画出具有杨氏水墨符号的骏马。他笔墨之神韵、之气度和作画时表现的那种激越豪情,不难看出杨书华的学养修炼所达到的高度。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悲鸿之后又一后起泼墨骏马,实在令我感动。”

    “笔墨当随时代,丹青奉献社会”,这也是书华的艺术情怀。他笔下的骏马,无不充沛着“龙马精神”与纵行天地的气势,读之豪情满怀,有一种驰而不息的感受。他珍爱自己的画作,但不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而是义务作画、赠画,尽量让更多的人来读它、理解它,从中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家的时代意识、服务精神与责任担当。

    为表达对书华记者生涯与艺术造诣的敬意,我用拙诗一首作为结尾:振铎风流忆昔年,每因得意著宏篇。爱心椽笔歌人物,筑梦豪情寄岳川。志在浩天奔马疾,胸藏别调墨葩妍。槐台多少春华事,瞩目并州一占先。(谭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