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园所制度从盒子里放出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继文 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名园长发展工程导师等。出版专著《故事教你做园长》《发现最好的自己》等。

    幼儿园面临的检查任务有多重?提出这个问题,很多园长和一线教师一定会会心一笑、心痛一笑。上级工会检查模范工会创建、组织科室检查党建实施情况、教科研部门检查教育科研的水平、督导部门全面督导园所工作、教委街道检查安全工作、消防队检查消防安全、药监所检查食品安全情况……这些检查让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应接不暇。有一次,有幸听北京师范大学一位专家讲课,说许多幼儿园园长给自己命名为“倒腾盒子的人”,来一波检查就倒腾一遍资料盒,以应付接二连三的检查。

    如果只是迎接检查的盒子,只是深藏在文件中的纸张,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幼儿园为什么要制定种类繁杂的制度呢?这些制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这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制度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多年的园长工作,我很清楚迎接部门的检查,要确保园所的制度是不变的,只是把它怎样装订整理入盒的问题。细数琐事,未免失落,会觉得此举有劳无功,主要是没有对教师专业成长之功,没有指导教师发展之功。事实上,不同的检查者关注和考评的是本领域工作范围内的制度是否健全和完整。这对制度制定者来讲,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因为梳理制度项目的过程是反思园所各项工作是否整体规划、全面提升的过程。可见,制定制度的过程,确实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用和价值,也是检验一名园所负责人专业领导力的试金石。不可想象,假如一位尚摸不清制度项目的引领者驾驭园所发展,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

    幼儿园制度和职责就有厚厚的一个大本,甚至成为学习的书籍,但是它对幼儿园的发展价值是什么?二十年前,我做园长伊始,就听说要制度化管理,但制度在哪里?是谁制定的制度?教师们是否乐于去遵从制度?制度的制定与儿童为中心的关系是什么?幼儿园的制度又是怎么形成的?

    我发现,虽然园所坐落在不同的地域,有着千差万别的师资队伍,但是幼儿园的制度却是高度的一致和雷同!悄悄问管理者“制度从何而来?”得到的答案是,从网上“百度”来的,从姐妹园所拷贝来的……再多问一句“制度多长时间修改一次?”得到的答案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就修改,类似于增加奖励措施或者惩罚扣款的内容。访问园所教职工对制度了解的情况,得到的回答,基本集中在奖惩制度上,至于其他制度则了解甚少。可见,制度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或者说,制度存在与否、以何种形式存在、完善升级的周期,对双方来讲,都是漠不关心的。

    所谓制度化管理中的“制度”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在制定的过程中只是单单考虑到幼儿园的整齐划一,而没有考虑到生活在这里的人,那么园所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也会失去了制度的真正本意。

    审视制度呈现本真用意

    审视现存的制度,可以看到,当前幼儿园的制度没有关注到人的存在;制度是挂在墙上的,只是让别人看的资料;制度是写在纸上的,迎接领导检查的方案;制度是管制教职工的依据;甚至,有的幼儿园管理者的嘴巴就是制度,制度的随意性会屡见不鲜。

    要说制度没有什么用处,幼儿园为什么不惜时力,也不惜大量的笔墨纸张,要制定那么多的制度呢?什么是制度?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制度有用处吗?有谁在做事的时候会想到制度的约束呢?

    我想,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是一种约束,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是人们都相互认同的一种自觉行动,也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如此一来,需要包含禁止型制度、倡导型制度,两者迥异,一个摒弃消极,一个发扬积极。

    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公平性、严格规范性、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制度方向所指是正确的事,制度初心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制度价值取向是追求目标结果,制定过程是从问题到结果的逻辑思路。其次,检测制度的唯一标准是可行性和操作性,是否能体现解决当前困难、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痛定思痛后,我对园所的制度进一步梳理,让制度动起来、活起来、行走起来!变化、调整制度的过程应该成为分析队伍问题的过程、成为研究教师成长策略的过程、成为指导教职工职业生涯的过程。最后,制度体现有思想、有目标、有方案,制度成为鞭策教师成长的支架和台阶。

    制度初心实现人人自治

    制度是在追求一种共同的目标,那么应坚持保证执行公开、公平履行的原则。

    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大家意见纷纷。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公平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是亲疏有别,难以公平。大家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分粥”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制度的初心是全体参与、实现自治的利器。

    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实质没有分析认识,如同盲人摸象,只见其表不知内涵,使制度成为摆设,成为园所的辔头。因此,制度千篇一律地成为司空见惯。虽然各级部门在要求上很关注制度建设,但在督导检查中只是关注制度的有无,导致了幼儿园的管理者没有分析制度的价值。表面看来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用制度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难以发挥预期的成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制度固然重要,是园所管理必要的工具,但最终实现的管理高度是要消除文本的制度,把约束内化于心,让条条框框变成一种自觉的力量,外化于行,我想这才是制度发展的必然。

上一篇:推动民办园品牌建设     下一篇:采苍耳 玩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