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背后的问题如何解决
·关键词:“冰花男孩”
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从家到学校路途遥远,再加上当地气温低、冰凌天气多,赶到学校时已经是满头霜花,连睫毛上都是。老师拍下了他的“冰花”造型,立即在朋友圈刷屏,引来全社会的关注。目前,云南省相关机构已倡议启动“青春暖冬行动”,为该省受寒潮影响较为严重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和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首批10万元爱心捐款已经送到了“冰花男孩”所在的学校以及附近的高寒山区学校,各种保暖衣物、保暖设备正在陆续发放。
给“冰花男孩”扫除风霜
无论是语言上的加油打气,还是行动上的捐钱捐物,相信众人汇聚起来的爱心,不仅可以让这位“冰花男孩”的生活发生一些向好的改变,也可以让更多和他一样,正在经历着生活的风吹霜打的孩子们,少一些艰辛,多一些温暖和慰藉。
不过,“冰花男孩”事件所激荡起的涟漪,绝不应止于对迅速行动的欣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无论是夏日袭人的热浪,还是冬天凛冽的寒风,这些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本就更容易引发各类问题,潜藏各样风险。只有提前考虑,把关爱工作更多做在平时,在风雨来临前给孩子们撑好保护伞,才能让他们少一些头顶“冰花”的寒冷与无助。
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冰花男孩”所处的云南鲁甸地区,是深度贫困地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孩子艰难的上学之路。“冰花男孩”提醒着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只这个寒冬,未来更长的道路,都需要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合力、携手前行。
当年,年仅8岁的安徽金寨农家女孩苏明娟的一张照片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的“大眼睛”,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也让希望工程的意义深入更多人的心中。今天,“冰花男孩”的照片让我们看到,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求学路上的风霜,不仅能上学,更要上好学,让教育成为他们改变命运、走向明天的路径。
希望“冰花男孩”的照片,能和当年“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一样成为一种标识,化为一种铭刻于心的力量,让全社会都不忘那些视野之外需要帮助的人,让各级党委政府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更加充满希望。(作者张凡,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让“冰花男孩”们先暖起来
刺眼的冰花和鲜红的99分,不只是寒冬里一碗励志的鸡汤,它将许多坐在空调房里给朋友圈点赞之人的牵挂,系向遥远的贫寒地区。
“冰花男孩”是许多高寒贫困地区求学孩子的写照,折射的是一个大问题。在转山包小学,他并不是该校学生走路上学距离最远的一个,距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半起床,步行3小时山路上学。而在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昭通市,11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就有小学生13.8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近47%。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面对“冰花男孩”,当地有位教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首当年石径远,天寒地冻与君同”。这说明寒冬求学的艰辛是一个老问题。多年来,一双温暖的手套、一间暖和的教室,成为一拨拨孩子的渴望。
大问题最怕积重难返,老问题最怕“见惯不怪”。我们期待,在脱贫攻坚中,不能止步于让贫困孩子们“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孩子们是社会中最柔弱的群体,他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爱护。
在当前向贫困发起决战的关键期,必须加大贫困孩子吃饱穿暖的保障工作,主动作为、及早谋划。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正加强困难群众的过冬保障工作,当地青基会将统一接受社会捐赠并启动暖冬行动,一些机构也发起定向捐赠活动。众人一心,让“冰花男孩”们先暖起来,是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吉哲鹏,本文转自新华网,有删改)
更要关注“冰花男孩”背后的问题
“冰花男孩”的夸张形象牵动了无数有恻隐之心的善良人,他们觉得要为“冰花男孩”做点什么,让他过上温暖的生活,幸福而快乐地学习。于是大家开始捐钱捐物,有的希望联系到学校和“冰花男孩”,有的表达口头上的同情。可以说“冰花男孩”是“不幸”中的幸运儿,从此他会受到更多关注,得到更多温暖,生活得以改变。这是一件令人倍感欣慰的事,要感谢发照片的老师,要感谢那些善人。
不过,在帮助“个案”的同时,更要关注“冰花男孩”现象。笔者注意到,很多人表示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贫穷落后的地方,还有这么卑微活着的人群。这说明什么?贫富差距和阶层断裂现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惊诧于“冰花男孩”的群体没有去过偏远落后的农村,不了解贫穷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扶贫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现象,有的人富起来了,有帮助贫困群体的意愿,却不知道有穷人,双方对接不上。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又因为一方面缺少政府性和社会组织化的引导,没有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开展“点对点”“手拉手”的跨地区结对帮扶,因而富人没有关注到贫穷落后地区;另一方面,富人富起来以后,先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景区旅游,看到的都是美丽动人的景致,不知道在漂亮的景致之外还有很多偏远贫穷的地区,更不知道那里居住着无数留守儿童,他们得不到持继不断的父爱母爱,打小至今还没有出过村、到过镇上,遑论进县城、闯省城、走进超级大城市。
这也凸显出城乡孩子成长的巨大差距。大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在身边,享受着父母的宠爱,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接受优质教育,参加特长班,从小就有过人的才艺,考重点学校,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有的还出国留学,将来参加工作,拥有高薪,生活起点高。而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则截然相反,经常过着饥寒的日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考大学比较困难,改变命运不是一般的困难。那么这么大的差距怎么破?值得深思。(作者王甄言,本文转自东方网,有删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