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 让教育改革焕发新的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是试卷上的高分,是课堂上的授纳,亦或是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开始,“素质教育”就成为老师、学生、家长口中常出现的一个词。在漫长的教育改革中,有那么几所学校走在改革的前列,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把改革的蓝图一步步落到实处,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以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综合能力突出、更具有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学生为己任。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就是这样一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它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出来的学生亦然,创造性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所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一起去学习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创立于1921年的乐群小学是一所由爱国华侨捐资创办的全日制小学,经过9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是广东省一级学校。“乐群小学”的校名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原义为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基于乐群的历史,基于乐群的特质,基于乐群长期致力于绿色环境教育,学校提出了“生态乐群、和乐人生”的办学理念,期望在乐群小学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师生成长的生态教育体系。它是一个人人有追求、人人有享受、人人有发展的和谐快乐的磁场。一代代乐群人认为,教育就是要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打开教育这扇窗,它应该满是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自信和快乐,带给教师幸福和欢笑,带给学校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提出三和三乐奠基和乐人生,提出二核、四校、五园、七品战略目标。即通过生态课程、生态课堂、生态管理、生态德育、生态环境五个途径,达成学生“文明乐群、博学善思、广才多艺、健康自信”四大育人目标,养成师生“雅气质、宽胸怀、爱环保、勤阅读、善思考、会健身、乐生活”七大品质,形成“绿色文明修心、书香校园养性、阳光体育健身”三大文化,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让三个特色相互融合,共生共长。

跨学科课程整合缘起

    生态教育的理念要落地,课程重构是根本。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在塑造未来教育图景,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培养目标和素养。只有当课程丰富多彩、课程结构多元化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并且可供学生选择时,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走访中,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告诉我们“跨学科课程整合早期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而学校正是从中受到启发,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理念,敢为人先,通过不断翻阅文献资料、不断地实践总结,将“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而在我们感叹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创设性时,王校长连连表示“我们只是汲取了前人的经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和比恩的课程整合理论是我们整个课改的理论基础,真正该为人们所称颂的是这些伟大的教育学家。对于改革,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关注不同课程形态的课程特点和课程内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整合”的方式,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性地重构学校课程。”这个随口就能将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和比恩的课程整合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校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优秀教育者身上的谦逊与专业,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

集思广益,为新课改寻求方向

    从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但跨学科课程整合对于国内大部分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更遑论将学科整合这一模式变成可行有效的实际课程体系。为此,乐群小学的领导老师开始了全新的探索与实践,并通过学习积累提出了“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全新模式。

    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的跨学科合作学习,涉及到多个学科的教学。根据各个学科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用时的多少,学校将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串联式和网络式两种形式。串联式,即围绕一个主题,以某一学科为主线,将其他学科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学科网络,这是以一门学科为主导学科,其他学科为辅助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整合形式;网络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各学科整合成一个学科网络,各学科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主题活动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而经过不断的实践,这种新型课程已成为乐群小学中教学的常态。

    不知道你可曾在课堂上见过会动的“小熊”?在乐群小学一节普通的主题课程中,当穿着“小熊”道具服装的老师走进课室,学生们都沸腾起来,纷纷向“小熊”打招呼,提问题,这是乐群小学一节关于“森林”的跨学科公开课,由语文老师袁颖、数学老师陈志鸿、科学老师宋铮一同上。在课程开始时,袁颖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对小兴安岭有什么想知道的”,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陈志鸿、宋铮参与其中,当学生提出“小兴安岭的树有多高”“叶子是什么颜色的”等问题时,他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解答。同样的,再轮到陈志鸿讲课时,当他问到年、月、日的数学算法问题时,有学生却提出年历的由来,袁颖和宋铮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1个半小时后,这节跨学科的公开课结束时,学生们意犹未尽地合上书本,一边讨论“叶脉书签如何制作”等问题,一边离开课室。

    除了趣味十足的校园内跨学科课程,学校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常常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三年级3班的黄子妍前不久就跟随班级到九龙山传统文化基地进行研学活动。黄子妍透露,到达文化基地后,他们进行了趣味活动“旱地龙舟”“愤怒的小鸟”,随后到手工艺术创作长廊,学习沙画、书签制作和灯笼制作。活动结束后,她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树叶书签带回学校留念。“回来之后我就对叶子的知识感到好奇,打算找科学老师了解为什么叶子能做成书签。”

    这样的课堂,当真称得上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了!

    跨学科教学实践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跨学科课程学习来说,主题的选择仍旧十分重要。一个好的学习主题是跨学科课程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考虑到现有教材的内容,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找那些来源于学生生活,又与教材相关并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主题。至今,学校对一至六年级先后开展了“科学与自然”“探·创春天”和“探·研生态”三大主题十八个小主题的研究。

    主题式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来完成。它不但要对结果评价,同时也要对学习过程评价,要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评价和对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课改成果及反思

    跨学科课程整合实施以来,教师增强了课程整合的意识;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多元的学习体验;学校获得了多方的支持和肯定。至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校,中国软式垒球试验学校、全国体育特色学校联盟校、广东省首届书香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广东省围棋特色学校、深圳市阳光体育先进校、广播体操标兵校,深圳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类特色学校。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化检查中,国家督学对学校生态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在深圳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市民走进身边好学校”活动中,学校获得各方高度赞扬;在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中,学校获高度评价,并作为仅有的代表在全市校长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近一年,深圳市近30所学校的领导老师到我校考察观摩,来自全国近60所学校的领导老师到我校学习交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改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前途依旧会有许多困难在等待着克服。但乐群小学领导和老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将跨学科课程整合这一先进、科学的课程改革进行到底,让所有乐群师生从中获益一生!

    (夏庆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