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
贯通化培养,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能力。一是健全进阶式培养体系。针对青年教师基本功较弱等突出问题,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建设阶梯状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开放式支持平台。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建立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思政课“开放研修平台”,组织教师网上选课、现场听课、课后评课,每学期人均听课超过20学时,开展互听互学互评,变集中培训为自主进修。举办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帮助教师练好基本功。三是营造立体式发展环境。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思政课教师到革命老区、经济开放地区学习实践,组织他们到党政机关挂职锻炼。为百名思政课名师、骨干教师拍摄人物肖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典型、教学经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展现思政课教师的精气神。广大教师表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提升了,站讲台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实践网络创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 天津市教委
天津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始终把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编制经费保障,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豪感。在人员配备方面,增设1300个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专项编制,所有编制专项专用,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经费投入方面,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支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为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提供财力支撑。在激励机制方面,设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按照专职思政课教师每月人均2000元标准发放单独的岗位津贴,在待遇上体现思政课教育价值。
推进教学科研改革,聚焦思政课实效性。在教学方面,联合市委宣传部,设立了天津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资助300万元。设立了天津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项目,每个工作室资助30万元,每个工作室面向全市培养8—10名青年骨干,形成成长梯队。制定了市教育两委领导、市教指委委员、高校思政课负责人三级听课调研制度。在科研方面,整合各高校优势资源,以区域化校际合作形式重点建设若干天津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每个资助100万元,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探讨,协同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针对思政课教学科研,单独设立了思政课领航学者项目、思政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项目、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推广项目、思政课精品课程项目4类专项资助课题。
狠抓实践网络创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一是围绕质量建设提高学生“抬头率”。成立了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教授团,在全市高校授课58场,实现高校全覆盖。打造了学生思政公开课大赛品牌,让千余名大学生登上讲台,从自己的视角讲授思政课,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围绕网络思政提高学生“点击率”。自主研发了思政教育“超级校园”手机应用,覆盖全市90%以上大学生,功能涵盖课堂查勤、作业审阅、在线答疑、师生互动、即时通信等多项功能,高校所有思政课教师都能和任何一名普通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依托平台组织的“思政网络课程展示”等线上活动,参与规模都超过20万人次。三是围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率”。制定了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外实践教育一体化。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由思政课教师具体出题目、做指导,辅导员具体组织,联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天津将重点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实施政治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天津市市属高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将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实施“十百千”工程,制定《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实施意见》,集中打造10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00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和1000名学生思政公开课。依托“超级校园”手机应用,建设思政课网上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实施“一体化”工程,成立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完善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支持思政课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施新入职思政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制度。
建设思政课示范课堂 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
武汉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核心课程,把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教育部“打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学校着力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锲而不舍地推动学科优势和教学优势的“双强化”和相互转化。武汉大学拥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A+”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一流建设学科,将思政课建设质量纳入学科建设考核体系,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近20项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4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丛书12本、中国梦系列丛书4本。通过学科优势反哺课程教学,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建设,用课程建设检验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支撑、齐头并进。
二是锲而不舍地坚持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双推进”和持续探索。一方面坚持课堂为本、内容为王,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模式创新”,推进多元立体综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开展集体观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零时差”进课堂,开设“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战略”试点课堂。鼓励教师探讨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等专项试点项目。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相长。
三是锲而不舍地深化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双创新”和优势互补。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精心设计知识点、教学模块和讲授逻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的讲授风格,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运用慕课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武汉大学本科4门思政课必修课在线课程在国家级教学平台“爱课程”推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理论学习社区,探索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截至2017年12月,选课人数达到24万。
四是锲而不舍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发力”和有机融合。学校聚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组织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大调研、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协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调整重构等,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定期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联席会,共探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和党课,2017年讲课40余次。六院士团队20年坚持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
下一步,武汉大学将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着力建设思政课“示范课堂”,发挥“示范课堂”引领作用;着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特点的新手段和方式,打造思想理论融媒体新平台;着力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开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局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