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牵手梦想 当智慧遇见美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利用模型为农作物精确设计栽培方案、利用遥感技术精确诊断农作物长势、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进行精准预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智慧农业已经深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智慧农业背景下“精准”种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往往比传统农业更好。此次获奖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朱艳,就是这样一位智慧农业领域的“设计师”。

    读研时,生物技术专业出身的朱艳从事的研究方向是作物栽培学。对于朱艳来说,这项研究领域几乎是“零起点”,很多课程从未接触过,但她倔强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学得比别人好。夜晚,空空荡荡的学习室里只留下她一个人,与之相伴的,是磁盘咔咔喳喳的运行声和老鼠偶尔穿过的窸窸窣窣声。第一学期末,她在现代作物生产技术科目考试中获得了98分的好成绩,这给予了她充分的信心。

    这些年,朱艳是别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把紧张忙碌的生活看作享受,再累也乐在其中。研究生郭永久对导师办公桌上的工作备忘录印象深刻:“朱老师有个习惯,每做完一件事,就在备忘录的相关事项后面打个勾。看到备忘录上密密麻麻的条目,我们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朱老师从来不会抱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项项完成。”

    为农业“问诊把脉”十多年,朱艳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多项部省科研项目;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有人曾跟她开玩笑,问她是否曾担心自己的性别不适合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朱艳却对自己女科学家的身份颇为自信。她认为,虽然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可能更难平衡,但就科研工作来说,女性独有的细心与深思熟虑,往往比男性更有优势。“智慧农业是一个交叉领域,要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工协作、融合创新、勤奋敬业、不懈追求,我期待着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一领域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朱艳说。

王沛芳:一生愿做“护水人”

本报记者 缪志聪

    “70后”学者王沛芳,看起来有点纤弱,但学术上很强,屡获国家级大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仅有8个,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就在其中。

    如今,国家三大科技奖榜单上都有她的名字:除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她参与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此次她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亦属实至名归。

    1973年出生的王沛芳,本科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作两年后又考取了河海大学硕士、博士,直至成长为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其间,32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又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主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专家,王沛芳有着浓厚的护水之情。

    我国水资源丰富,水面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900多个,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更是多达5万余条。但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受到巨大威胁。为获得详细的基础资料,王沛芳经常和研究团队冒着夏季的烈日、冬季的寒风,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50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研究范围内的每个湖泊、每条河道。

    全国各地水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深入一线才能确保因地制宜。在探究太湖水污染严重、蓝藻暴发频繁机理时,她带领团队多次到现场考察。一次在太湖上采集样品时,突然刮起大风,惊浪拍打着船舷,船在湖水中剧烈摇晃。她没有因此退却,而是让人把缆绳系在腰间,从而采集到了大风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悬浮释放的样品,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经过潜心调查与研究,王沛芳和她的团队不仅发现了太湖入湖河流及沉积物对湖泊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规律,同时还获得了30多项河流氮磷净化发明专利,为有效降低太湖水体中氮磷浓度、改善太湖入湖河流水质、进而减少藻类暴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她的辛勤与奔波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她参与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被作为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为我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筑起了节水减污和面源污染防控四道防线关键技术系统,取得了重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吴晓群:发掘复杂网络中的美丽新世界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吴江龙 毛军刚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吴晓群此次获奖,是因为她致力于复杂网络的控制与同步、拓扑结构识别与同步域分岔以及多层网络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什么是复杂网络?吴晓群解释,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条连边来表示,形成一个庞杂的网络。如今,很多数学家试图用数学的方式描述和研究这个网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实需求。

    吴晓群说,应用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用它解决其他学科中的数学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作用。“当你沉浸在‘双11’狂欢中,淘宝用大数据为你推荐产品的背后,其实就有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她说。利用复杂网络的理论,把杂乱无章的信息建立起关联,人们就可以对模糊世界进行精准量化和预测,发现什么是重要节点,什么是边缘节点。基于复杂网络分析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行为,能够更容易处理复杂问题,例如疏导城市拥堵的交通、控制流行病传播等。

    吴晓群所在团队曾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合作,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传染病的传播。他们利用医院提供的数据,将人与这些数据建立起一个网络,初步探索哪些人是易感染人群,哪些人是重点保护对象,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及预防扩散方案,疾控中心也能更快、更准地开展防控工作。

    吴晓群至今已经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了近22年。近十年来,吴晓群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在国外访学研究,再加上在国内大学授课教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一度让她感到很难集中精力进行自己想做的研究。“在很多时候,我都能得到单位和家人的全力支持,这也是我与团队能将复杂网络研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世界前沿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吴晓群说。

    作为博士生导师,吴晓群对学生的培养也有自己的理解。“科研之路是循序渐进的。年轻科研人要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做自己看中的方向,终将会做出成果。”吴晓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