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咋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北京新的两翼。作为国家战略,研究“两翼”问题,要放在京津冀全局甚至全国战略布局的视角中思考。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推动“两翼”规划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规划建设,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起步快发展稳见效早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在规划上都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打造“三最”(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和“三个示范区”推动区域发展,雄安新区以“四区”定位打造全国的标杆示范城市,两者在发展定位上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落实到教育上都要求高标准、高站位,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约束,带头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见右表)。但是,与雄安新区一张白纸绘蓝图不同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有潞河中学这样的百年老校,有若干优质教育资源,随着2017年年底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一批优质教育项目要提前规划落地。这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规划建设要起步快、发展稳、见效早,配合非首都功能疏解,通州区近3年要着力解决学位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通州区从北京中心城区引入并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带动提升区域整体基础教育品质,但是整体来看,通州区教育发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还不突出,表现为引进资源重基础教育领域,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引进资源重“东西海”(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轻外地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整体规划站位还没有跳出通州区和北京视角,教育优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充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和任务。

    “教育优先发展”要强调价值引领,变内部挖潜为统筹各方力量办教育。从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建设上来看,大量引进了北京市“东西海”的优质教育资源,甚至有的学校既援建雄安新区,又援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而这些学校本身还在办若干分校或集团,名校压力巨大不堪重负。同时,北京市整体学位供给和教师队伍都存在较大缺口,仅靠北京市教育资源的内部挖潜不足以解决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变成小的“东西海”,要用开放的思路办教育,一方面,盘活沉睡的离退休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团体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共同支持办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要优先配足配齐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目前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虽然全国领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这与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不相匹配。在英国,要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师入职至少要有本科学历,中学至少要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016年北京市专任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小学仅占5.9%、初中为16.0%、高中为26.0%,通州区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还不及北京市整体水平。因此,在通州区规划教育不仅是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要优先保障用于人员和教师身上的教育投入;不仅是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更要优先保障教育的规划用地。

    要体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准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北京城市发展定位,既强调城市发展的国际一流标准,又强调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作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要率先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必须强调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部分可量化的指标比较发现,通州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距离国际一流的标准还有差距。例如,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2015年通州区教育投入占全区GDP的4.3%,公共教育经费占全区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为7.6%,而2014年芬兰教育经费相关占比分别达到6.0%和10.5%,美国分别是4.8%和12.2%。从各级各类教育生师比来看,通州区小学、普通中学生师比分别为17、7,而2014年芬兰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分别为13、9、16,美国分别是15、15、15。

    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和谐宜居之都,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全面可持续进步。北京市是最早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地区,《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作为教育现代化实验城市建设的八大实验之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特色和优势,围绕和谐宜居主旨,制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发展机制,将人与自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