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一程
龙应台,华人最犀利的一支笔,她的文章大多犀利恣肆、锋芒直露。但即使是一颗无所畏惧的心,遇到了自己的亲人孩子,也不自觉地柔软了。读她的人生三书,就像在读人生一程,情思或浓或淡,光影或明或暗,犹以《目送》凭人生哲思与感悟著名。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字里行间满是幽幽而复杂的情丝,父亲逝世、母亲痴呆、儿子离开、兄弟携手共行。目送,身影在目之所及处远去,到了目力之外,用心去牵绊。
两代人,母亲和她,她和儿子,相同的血缘关系,不同的相处方式。母亲是那个一直在孩子背后默默看着的人,起初,她会踮脚张望,目光企图在人潮中紧随着你的身影,渐渐地,你彻底消失了……她不动了,仿佛一幅静止的画,她的目光没有焦距,那么悠远,她在想什么,是从你小时蹒跚学步到成年独自远行的点点滴滴吗?或许她会红了眼眶,只是你从不知道……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她喃喃感叹。大儿子华安21岁,她已54岁。父母老了,比孩子还无助,她显得无措;儿子大了,别扭着、冷漠着,她心底伤感。米黄色的纸张上,小心翼翼地触碰着这样或浅或深的情感。明明她从未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一只邮筒”“巴士站牌”这样简单的景物,只消她写“一直看着”“深深的凝望”,我便似能体会她那时的情感。人生的又一个阶段,茫然若失,倏忽平静地接受了一切,继而平静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她的每一句话都不长,文字蕴含着宁静的气息,像她所向往的境界:慢。不刻意遵循时间表,不去想何时抵达,不在乎飞机是否晚点,好比追求桃花源那般可望而不可即。然,她就是去了,去寻了。她和小儿子华飞出发去了东南亚,短短15天,走过看过听过。脚踏过老挝贫瘠的土地,凝视着黑皮肤、亮眼睛却衣不蔽体的孩子,列举了一串残酷的数字——死于地雷炸弹的老挝人。痛心使她的笔触变得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对准了为打越共,在老挝丢了八千万个集束弹的美国。但她不全然如此,静默流动的河水,沙滩上晒太阳的水牛,阳光在芦苇白头上刷出的金线,从山坡上奔下来的活泼天真的孩子。这个世界没有喧嚣,契合了她的所思所寻。愈痛心,愈感受到宁静美好;愈宁静美好,愈是痛心。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淡淡的哲思在她的文章中,使人不自觉地就放慢了速度,细细品味。杜鹃、猴子、黄独、普通人等在她的笔下诗意了起来,生活就是哲学的扮演者,而她就是总导演。一部充满欢笑与悲伤,梦想与残酷,感动与漠然,真实与虚假的人生大戏铺陈开来。此时此刻,历经沧桑繁华,感悟蜕变,是她的蜕变,亦是读者的蜕变。
转而想,无论多么智慧沉静,她面对父亲的去世也慌了,只能紧握着父亲的手,亲亲他的额头,凑近他的耳旁,压下翻滚的痛说着宽慰的话。久久注视着他,要记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世间大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朦胧的泪意,是为逝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岁月,能留下的只有回忆。所以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几十年后,你渐渐懂得了目送的真谛:你目送你的孩子远去,你也被迫学会了目送你的父母远去,目送你身边的人一个个地远去,最后只剩你自己。可你也已经学会了笑着面对一切。
她用50年的时间学会了这生死的一课。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这旅程。
(作者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