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教育转型变奏曲
义务教育实现高位均衡之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前些年,新疆克拉玛依市率先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却遭遇了严重的优质生源流失。伴随着无奈、迷惘和阵痛,这座西部城市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型之路,使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7%。
闪亮“名片”背后的优质生源流失
说起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凡到过这个城市的人都印象深刻。作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教育的一块“高地”,高质量教育是这座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2006年至2012年6年间,克拉玛依市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总计就达79.13亿元,从这个数字背后,可以看出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新疆最早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克拉玛依为全市老百姓提供了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然而,就在教育界人士们对此津津乐道、充满自豪感的时候,中考优质生源的流失,给克拉玛依教育人带来了一个“下马威”。
原来,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取得突破之后,克拉玛依市每年排名前200名的中考优质生源,几乎都被新疆首府城市的学校挖走。生源被“围猎”,让克拉玛依的教育处于尴尬境地,特别是引以为傲的高质量均衡带来的闪亮光环,在生源流失中显得有些暗淡。
克拉玛依的教育怎么了?为何留不住优质生源?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如利剑般飞向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局长彭建伟。
质疑之声,不仅来自市民,还来自政府官员。彭建伟的压力陡增,一段时间以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他,血压升高到令医生都吃惊的程度。
面对质疑,彭建伟也困惑不已。的确,无论是从办学条件等硬件来看,抑或是从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软件来看,克拉玛依教育的各项指标,可以说在新疆都是“高高在上”的。可是,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为何会如此严重?
说起均衡后的克拉玛依教育,有的家长说,虽然质量高,但高考升学渠道比较单一;有的家长说,教育还不够多样化;还有的家长说,虽然质量高,但可选择性比较低。
这些看法和理由,怪罪到高位均衡的克拉玛依教育上,多少有些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怪罪”,让对教育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彭建伟,也倍感委屈。他心里清楚,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并不真正代表教育质量,真正的优质教育是关乎学生未来,关系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家长们并不买账,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孩子能否接受到想要的教育,能否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一些家长用脚投票,“逃离”这片优质教育高地,选择把孩子送出去,想办法把孩子送到那些考上北大清华学生数量多的学校去。
此情此景,对彭建伟的打击很大。为此焦虑和着急的,不只有彭建伟,还有全市的中学校长们。
“我们把优质生源集中起来,办几个实验班、尖子班,满足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上名校的愿望,这样就可以把优质生源留下来了。”不少校长向彭建伟建议。有的校长甚至还拿出了具体方案,只要彭建伟点头,就能马上实施。
彭建伟意识到,一道两难选择题放在了自己的面前:如果坚持不办尖子班、实验班,优质生源的流失会导致教育生态恶化,让教育管理者承受沉重的内外压力;如果办了实验班、尖子班,虽然集中全市力量能增加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数量,满足家长愿望,但努力建立起来的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就会遭到破坏。
难道是教育均衡的错?困惑中的彭建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均衡之后,教育的路该往哪里走?均衡之后,老百姓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彭建伟最后弄明白了,老百姓“抱怨”的背后隐藏着对更高品质教育的需求。“家长们不是非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华,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是高位均衡所不能满足的了。”彭建伟感慨地说,“时代变了,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家长们对教育的需要已经从均衡转为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了。”
几番焦虑、挣扎和思考,彭建伟终于找到了优质生源流失背后的症结所在。
教育转型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现在回头来看,优质生源流失只是促使我们进行转型的一个‘导火索’,其背后是老百姓对教育变革的强烈呼声,而更大的背景则是教育均衡之后,教育的路该往哪里走的深层次问题。”彭建伟对记者说,“因此,教育转型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我们来说,转型到了必须迈出脚步的时候了。”
“油城”是民间对克拉玛依的另一个称呼。2010年,这座以石油为特色产业的边疆城市,在发展中开启了转型之路。打造“高品质城市”的定位,为克拉玛依市的改革发展规划了一幅新的蓝图。城市转型无疑需要作为城市发展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的教育进行转型,从而跟上步伐。同时,城市品质在提升,自然也就需要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以满足和适应城市发展和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彭建伟认为,城市转型的需要,仅仅是教育转型的一个方面,对当代教育深刻反思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需要教育转型来给予回答。
正是这两股力量的聚合碰撞,发生了“化学反应”,为均衡之后的克拉玛依教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克拉玛依市确定了教育转型目标: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转变理念、提高质量、创新发展、追求卓越,创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2012年,克拉玛依市正式启动教育转型试点。转型,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放弃,意味着重生,意味着革新,也必将带来困惑和阵痛。
听闻克拉玛依教育要转型,没想到首先是一些家长“跳出来”反对。转型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这让不少家长心里没底,一时间难以接受。“转型不成功怎么办?”“我的孩子输不起!”除了家长,社会也不怎么看好,全市上下,方方面面都担着心,大家都在问彭建伟一个问题:转型不成功怎么办?
“作为家长,我很担心孩子在转型中适应不了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家长王丽丽向记者谈起当时面对转型时的想法,“就一个孩子,我们输不起。”家长一方面期望转型变革,另一方面又担心转型失败。
不转型不行,转型又困难重重,这让包括彭建伟在内的克拉玛依教育工作者陷入了两难境地。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研判,彭建伟坚持认为,转型是必由之路,一定能取得成功。
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源于彭建伟多年对教育进行的深度研究。他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从教师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教育局局长。
“我一直在观察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变革,也深刻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放眼世界,教育都在变革,不能因为地处边远就不去想变革和转型。”彭建伟说。
从家长到市教育局内部,从学校到全社会,反对和质疑声不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种几乎一边倒的舆论,彭建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同事和朋友劝告他,就别搞什么转型了,一旦失败,你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实验。”一些人给彭建伟这样一个警告。
然而,彭建伟没有因此打退堂鼓。那段时间,无论走到哪儿,挂在他嘴边的都是转型话题,在教育局办公会上讲,到学校讲,碰到家长会,他也讲。他讲变革,讲转型,讲人才之需;讲他自己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理解;讲什么是好的教育……彭建伟“苦口婆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大家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大家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从而认可并支持教育转型。
然而,积极回应者寥寥。艰难时日,彭建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思考伴随着他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
很多人都说,不要搞什么转型,很简单,把优质生源集中起来,很快就能出成绩,也能留住优质生源,还能平息家长们的抱怨和质疑。但,彭建伟拒绝这么做。
系统设计破解转型难题
为寻求教育转型变革,克拉玛依市掀起了一场教育转型“头脑风暴”。
彭建伟的一场《关于教育转型的思考》专题讲座,就吸引了包括校长和教师在内的500多人聆听。
他提出:“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教育转型升级的瓶颈,教育转型发展与体制机制束缚的矛盾已经成为克拉玛依教育的主要矛盾,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议题。”
翻开克拉玛依教育发展历程,印证了彭建伟的这个判断。尽管早在2010年,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就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办极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并将其作为“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要内容,但在管理体制方面,到转型前依然是传统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创办极具特色和有吸引力的一流教育”的需要。
“转型要想成功,思想观念是先导,体制机制则是保障,课程和方法是载体,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核心。”彭建伟说,“我们要转型到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就体现在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上。”
教育现代化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形态的变迁,而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发展和提升的动态过程,是一项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工程。漂亮的高楼、先进的设备、优美的环境,这些硬件方面的现代化虽然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彭建伟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软件的现代化,包括观念、制度、课程、方法等方方面面。
教育转型意味着观念、制度、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转型,以适应转型后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对克拉玛依市来说,不可谓不是个大工程。
教育改革改到深处就是改制度。彭建伟说:“我们坚持‘先破后立’的思路,重新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以满足转型需要。”
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转型需要。因此,克拉玛依市努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将其作为完善中小学治理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克拉玛依市先后制定下发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制定学校章程的指导意见》《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建立校务管理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引导各校制定和落实学校章程,实现了全市中小学一校一章程的目标。有了章程,转型中的学校就能根据自身实际和教育规律办学,自主权得到加强,有效保障了学校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该市还多次举办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培训班、学校转型实践专题讲座等,对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进行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培训。
学校章程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要一条一条落地执行的。有了章程,学校依章依规办学,办学多样化、个性化有了制度保证,使学校内、外部管理的科学机制完善了起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新格局,就这样在全市中小学构建完成,从而为转型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要办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有了章程还不够,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必须得到完全保证。2014年3月,该市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实施意见》,将涉及学校人、财、物等9个方面的30项权力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说了算”。再加上“放权”与“管权”有机结合的“问责机制”也建立了起来,实现了办学自主权在全市学校规范高效运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